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1)(1 / 4)

第六卷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1)

秦始皇威加海内、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大秦,他的二世、三世,乃至于万世的梦想却被大泽乡农民起义的烽火燃烧殆尽;楚汉战争的硝烟散尽,刘邦在大秦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大汉帝国,拉开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帷幕……这一刻,古今共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人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

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上尊号为“泰皇”。

然而,嬴政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嬴政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郡县制是怎样的制度?

郡县制并非秦始皇所开创,只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才实现了它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才成为整个国家的法定的行政制度,后人就称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李斯主张废除分封制,秦始皇决定对国家全面施行郡县制行政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度。

最初,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制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到46郡。

郡设郡守,郡守之下有郡丞、郡尉、监察史等。

郡下设县,万户以下为小县,设县长。

县令或县长之下又设县丞和县尉,也与上级政权一脉相承。

县以下以乡、亭、里为单位,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度量衡和货币于何时实现了统一?

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各异,换算起来非常不方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度、量、衡作了统一规定。

度以十进: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合今23厘米),十尺为一丈。

量亦以十进:十合为一升(合今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衡的单位与进法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合今千克),三十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统一度量衡后,秦始皇下令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具。

秦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在全国得到了认真的推行。

度量衡的统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秦统一前,各国所用货币不仅外形不同,称量单位也有差异。

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郢爰四大系统。

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

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严加制裁。

“三公九卿制”具体指什么?

秦王朝消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封建官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央集权。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原秦国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

在中央设立负责政务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为百官之长,其职责是协助天子处理全国的政务,丞相使用的相印为玉石所制,上面的印钮为金制,所以称“金印”。

官员上朝时官印要放在袋中用丝带系于腰际,丞相用的丝带为紫色,所以称之为“金印紫绶”。

秦朝的丞相分为左、右,左丞相的地位高于右丞相。

太尉是辅助皇帝以参理武事,同样也是“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同时又要辅助丞相处理政务,为“银印紫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习惯上称为“三公”。

三公相互牵制,如丞相虽是百官之长,但其仅负责民事,军事由太尉管理;太尉虽管军事,但并不直接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兵权,发兵权归皇帝;御史大夫虽然地位比丞相和太尉低,但由于他负责监察百官,对丞相和太尉都有所牵制。

三公互相牵制的结果是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三公之下,设有一些处理具体事务的官员,一般称之为“九卿”,其实不止此数,其中主要有:负责宗庙礼仪的奉常、负责皇帝禁卫的郎中令、负责皇宫守卫的卫尉、负责京城防卫的中尉、负责皇室车马的太仆、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负责宫室修葺的将作少府、负责宗室亲属事务的宗正、负责全国司法的廷尉、负责全国财政的治粟内史、负责民族事务的典属国等,九卿都分别有自己的办事机构和属僚。

秦修长城、开灵渠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率30万大军征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

为了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秦将原秦、赵、燕旧时的长城随地形修筑连接,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为开拓岭南地区,为秦军征服南越提供后勤保障,于公元前217年命监御史史禄开凿灵渠。

灵渠沟通了湘、漓两江,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的凿通使秦军解决了物资运输困难问题,为秦统一岭南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

至今,灵渠这一巧妙的工程仍令现代工程师惊叹。

伐匈奴置郡的名将是谁?

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祖父蒙骜,从齐入秦事奉秦王,官职为上卿;父亲蒙武,弟蒙毅,都是名将。

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世殊勋被拜为秦将,受命攻齐,拜为内史。

秦灭六国的最后阶段,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趁中原各诸侯国激烈征战无暇外及,占领了河套地区的所谓“河南地”。

秦王朝建立后,匈奴的威胁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公元前215年,传说奉命入海求仙的卢生回到咸阳,向秦始皇报告鬼神事,奏上的《录图书》有“亡秦者胡也”的语句。

秦始皇认为“胡”谓匈奴,为此,遂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大举北伐匈奴。

蒙恬率军越过黄河,夺取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等地。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在秦军的打击下,放弃河南地及头曼城向北退却。

秦王朝收复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后,增设44县,重新设置九原郡,在黄河岸上构筑城堡戍守。

公元前211年,秦迁内地人3万户到北河、榆中(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秦始皇派谁征服南越?

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出兵南越便提上日程。

从公元前221年起,秦始皇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按照分路与合兵相辅相成的作战计划,进入与南越、闽越等接界之地区,“三年不卸甲弛弩”。

公元前214年,五路大军开始按预定计划行动。

秦军所向无敌,中国西南部、东南部的广大地区被征服,进而占据红河流域地区。

后来,秦始皇在这些地区设置了闽中郡、桂林郡、象郡等郡。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路于何时建成?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便于政令军情的传送和商旅车货的往来,下令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

驰道工程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各地辐射,东至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北抵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西通陇西(今甘肃临洮),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网络。

驰道宽50步,路基较为坚固;道中央宽3丈,为车马专用道路,每隔3丈植松树一株,作为标志。

驰道两旁辅以小径,为百姓行走之途。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大将蒙恬主持拓筑从九原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其间凿山填谷1800千米,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难题。

这些“驰道”、“直道”几乎可与现在的高速公路媲美,堪称世界最早的高速路。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盛大宴会。

文武百官举杯同庆,纷纷歌功颂德。

博士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说:“陛下创下前所未有的制度,以诸侯封地为郡县,今后得永享太平,万世无忧,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君王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

博士淳于越不喜欢周青臣拍马屁,就批评郡县制。

秦始皇听了淳于越的批评,有些不高兴,就让群臣来讨论郡县制的优劣。

丞相李斯强烈反对淳于越的观点,并将问题大而化之,推向极端。

李斯又花了10天时间,给秦始皇写了一份奏折,认为儒生只知钻研古书,妖言惑众,危害很大。

他建议:非关秦国历史的史书全部焚毁;不是掌管图书的官方博士,不得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的书;凡是有俩人以上集合讨论诗书的,斩首;以古制来责难现今制度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接到焚书令30天内不执行者,一律判劳役4年,去筑长城;医药、占卜、园艺等实用学问的书例外;禁止私人办学,想学习政治、刑名、法令,可向地方官吏求教。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始烧书。

不到30天,秦以前的古典文献尽皆化为灰烬,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

第二年,两个为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不能完成任务,逃跑了。

他俩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暴虐。

秦始皇闻讯,一怒之下吩咐御史把咸阳儒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

这些儒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皮开肉绽时,不得不告罪求饶。

秦始皇不屑地命令太监们把这些儒生活埋了,总计有460多人,这就是“坑儒”事件。

张良在什么地方行刺秦始皇?

张良,韩国人,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

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韩国都城,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杀戮。

此时,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侥幸逃了出来。

此后三年,他变卖家产,离开家乡,到处结交英雄好汉,想替韩国报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