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说话不要太老实> 第三章:说话可以说出魅力来(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说话可以说出魅力来(2)(1 / 3)

第三章:说话可以说出魅力来(2)

3、聪明人说话有见地,老实人说话人云亦云

老实人在交谈时习惯说“是的,我同意……”,“我也这么认为”,交谈中,大家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随声附和地回答“是的。”

要让自己成为更独特的人就要与一般人有所区别,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聪明人的故事:

有一天,爱迪生在路上碰到一个朋友,看见他手指关节肿了。

爱迪生问朋友:“为什么会肿呢?”

“我也不知道。”

朋友说。

“为什么你不知道?

医生知道吗?”

“每个医生说的都不同,不过多半的医生都说是痛风症。”

“什么是痛风症?”

“他们告诉我说,这是尿酸积淤在骨节里。”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从你骨节中取出尿酸呢?”

“他们不知道如何取法。”

这时的情形好像一块红布在一只斗牛面前摇晃一样。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如何取法呢?”

爱迪生有点生气地问。

“因为他们说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

爱迪生回答说。

爱迪生回到实验室里,立刻开始试验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

他排好一列试管,每只管内灌入四分之一管不同的化学液体,每种液体中都放入数颗尿酸结晶。

两天之后,他看到有两种液体中的尿酸结晶已经溶化了。

于是,这位发明家有了新发现问世,这个发现也很快传播出去。

现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一种,在医治痛风症中普遍得到应用。

老实人的故事:

魏将乐羊奉文侯之命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中山君就拿他的儿子做人质逼迫乐羊退兵,乐羊没有听从他的话。

结果,中山君烹调他的儿子做成肉汤给乐羊送去。

乐羊在军帐下将肉汤一饮而尽,然后,率兵攻打,一鼓作气就灭了中山国。

文侯接到捷报时对大臣堵师说:“乐羊为了本王,竟忍痛吃了他儿子的肉,这是多么忠心啊!”

堵师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这样的人将来还会在乎谁的性命呢?”

乐羊率军凯旋归来,文侯对他大肆犒赏,但同时对他也怀有了戒心。

·人有观点,所以存在

每个人讲话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无论是讲话的语言还是手势,都具有个人色彩。

如美国人最擅长以夸大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极限;欧洲人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内敛,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现于外。

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随声附和,只不过有的轻、有的重、有的隐、有的显而已。

随声附和虽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着一种善意的成全。

但这种没有独自思想的附和语词,并不能表现出个人的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见,而且更容易让人觉得虚假。

一个爱疑问、喜欢强调自己想法或意见的人,是绝对不会以附和的口吻来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在问题面前,重在保持一种疑问的态度,有自己的主见。

聪明人未必能解决每一个问题,但是他们不会相信因为别人说不能解决,便以为真的不能解决,而是积极地用事实去证明能够解决。

在与人谈话中,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更不要拘泥于说话的技巧,而要学会善于变通。

说话有观点,其本质就是要有主见。

不要总是从常理出发,如果总是从常理出发,人们容易猜测到自己的心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在别人的意料之中。

说话时候,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哪怕遭到很多人反对,有些时候也是必须坚持的。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刘秀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

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探朝庭的口风,同时让守城的士兵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

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

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

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的!”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

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了,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什么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

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

“来人啊!”

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过吗?”

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的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寇恂。

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来时,高峻严守城池,一点也不像投降的样子,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释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很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

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

由于没有费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后甚是高兴,赐寇恂黄金万两,并加官晋爵。

在这个故事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

但是寇恂并没有遵循,他根据顽敌会因此变得更加顽固不化的判断,毅然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古时候的圣人在说话做决定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很少因循守旧。

有些事情,即使看起来特别不合情理,对于他们来说,也丝毫没有损害他们的声誉,反而让他们更加光辉。

西周有两个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狂裔,一个叫华士,他们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耕川而食,凿井而饮,在当时享有十分高的声望,人们都称他们为大贤人。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到了营丘以后便请两个人出来做官,然而这两个人不愿意出山,姜太公再三邀请,这两人就是不出。

于是姜太公立即诛杀了这两个人。

周公旦不明白,于是他立刻派遣使者前来责问此事:“这两位都是天下难得的贤士,你为何要把他们杀掉呢?”

姜太公说:“现在如果有一匹马,是一匹千里马,天下最好的。

但是,用马鞭抽它,它不愿意前进,用上好的马料喂它,它又不肯吃--它是一匹无法控制的马。

对于这匹马,即使是最笨的奴仆也不会将它作为脚力,这两个人就是这样的马匹。

他俩宣称不愿臣服于天子,因此我没有办法让他们臣服;他们又不愿和诸侯交往,我也没有办法驱使他们;他们自己种粮食来吃,自己掘井求水来喝,完全不求于人,因此我也没有办法用赏罚来打动他们。

他们不要名誉,不要禄位,虽然说是天下难得的贤哲,但对天下却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他们既不能为国效力,也不能为国尽忠,因此留着他们也没有用处。

而且先王统治臣民,所使用的不外乎爵、禄、刑、罚,现在这两个人居然对这四种手段都无动于衷。

如果听任他们不服兵役,不缴捐税而扬名于国内,那么我对国人就无法交代了。

如果所有的人都学习模仿他们,那么国家就成为一盘散沙。

只有杀掉他们,让大家都知道,我不需要那种不被好饲料诱惑,也不怕马鞭子抽打的千里马。

我也要让大家知道,我将严惩那些自命清高,不把赏罚放在眼里的所谓贤士。

这就是我杀掉他们的理由。”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鼓惑。

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

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

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他,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兄弟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但是不向政权低头,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三个人并不掩盖他们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高,后人称赞两人做事有魄力。

而华士、狂裔和少正卯三个人却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人有观点,所以存在。

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让这些观点成为自己谈话的本质,而不应该是那些谈话技巧。

·适当唱些反调,话语才有意义

适当提出不同意见,话语才有意义。

如果一味地迎合,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失去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皇西逃,行至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迫自缢。

此时,不仅天下大乱,李隆基身边也发生了一场大变乱。

李隆基决意西行蜀地,而他的儿子、太子李亨却以“父老挽留”为由,与他分道扬镳,留在了关中。

史学家们认为,太子不愿再随父西行,是故意制造出来的假相。

因为,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李隆基并不赞赏李亨的个人才能,认为他不是理想的皇位继承者,也没有让位的打算。

如果太子跟随父皇去到蜀郡,今后自己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马嵬坡事变之后,正是跟父皇分道扬镳的好时机,也正是争取权力的好时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