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 第9章 资本是可以折腾出来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资本是可以折腾出来的(1 / 2)

第9章资本是可以折腾出来的

原始资本的积累,是创业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不少创业者有创富经验也有好的项目,但就是受融资问题所困,迟迟无法开张。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放开思路,拿来一切资源为我所用。

只有从无到有地折腾出资本,你才能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比别人抢先一步实现成功。

不怕麻烦,让你的钱先动起来

某人在临死前,将全部的财产(包括房屋和田地)统统折换成银两分给两兄弟。

兄弟俩在得到财产后分道扬镳,开始各自的生活。

老大生性保守,去票号存下大部分财产,自己靠给一个地主家做长工过活,每天辛苦出力,赚得一日三餐。

3年后,老大收到老二的来信,信上说老二把父亲卖出的房屋和田地又买了回来。

老大对此很纳闷,回信问老二:“你去哪里弄到这么多钱呢?”

老二让哥哥来自己家里做客,领着他到自己的密室里参观。

老大一瞧,满屋子全都是金银,至少是当初分得钱财的5倍以上。

老二解释说:“我把手里的钱一部分换成房产保值增值,另一部分拿出去做药材生意,收购药材到物资奇缺的地方去卖,这才有了现在的利润!”

最后,老二一句话点醒了大哥:“其实,钱生钱并不难,关键是你要让自己的钱先动起来!”

金钱的真正价值在于流动,而不是孤独占有。

持有钱财而不去投资,只会坐吃山空。

流水不污,户枢不蠹。

想要积蓄创业的本钱,首先你要将个人的资本流动起来,善待手中的货币,使其进行卓有成效的投资。

只有不断进行正确的投资,同时避免去购买“负债”,你的财富才能变成源源不断的的金矿脉。

当然,投资是一门大学问,你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做法。

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在一次酒会中这样说:“所有人一提起我的名字时就会想‘这是餐饮业的大亨’,但是实际上你们错了!女士们,先生们,其实我不是做汉堡包生意的,我真正的生意是房地产!”

事实上真是这样的,麦当劳总部已经很早就不经营快餐业务了,那只是以特许经营方式纳入麦当劳体系的餐饮业小老板们的事儿。

麦当劳总部更多的是在琢磨哪个大城市的哪些地段将是一个城市未来人流最旺盛、最具投资价值的地区。

论证完毕后,麦当劳就买下所看中的地段建起快餐店,然后寻找特许经营的合作伙伴,将快餐店租给他们经营,并向他们收取特许经营费以及这块商业旺铺的租金。

麦当劳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分店,是位于北京东单与长安街接口处的黄金地段,至今我们仍可以醒目的看到麦当劳的logo。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还不了解这块土地有多么大的投资价值,后来王府井改造时,麦当劳仅拆迁土地的补偿金一项就赚了一大笔钱,那时人们才知道麦当劳投资房地产的眼光是多么犀利。

现在,凡是有麦当劳出现的地段,就是现在或者未来的黄金地段。

麦当劳的投资案例告诉我们:无论何种投资,我们都要正确使用好手上的钱,只有眼光独到,你才能源源不断地获益。

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拉尔夫兄弟是很精明的投资人,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家超市为募集资金以较低价格出售股份。

拉尔夫兄弟当时做买卖赔了本,但是他们看中了这次投资机会,兄弟俩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各自买下100股,几乎花光了当时所有的积蓄。

三十多年以后,当初的小超市变成了拥有1000多家连锁店的大公司,公司的股价也已变成每股112美元,拉尔夫兄弟因为这笔投资,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

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投资方式,没钱人也有没钱人的投资方式,做投资切忌糊里糊涂、人云亦云地瞎砸钱,到头来弄得血本无归,连哭都来不及。

我们应该向身边的投资好榜样看齐,对个人钱财进行科学打理,有效地实现投资的增值和保值。

不管风险高低,大家对于投资项目都要全面了解和考察,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以管钱为中心,以攒钱为起点,以生钱为重点,以护钱为保障。

钱生钱,利滚利,自然是越早越好。

打个比方,假设手头有闲散资金5万元,那么应该怎么投资呢?

如果光存入银行,利率很低,收益不大;如果投入股市,进进出出一年,很可能白忙乎一场,还可能把老本也赔进去;如果投资房地产和实业,显然杯水车薪、力所不能。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买国债、办保险或者投资开放式基金,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收益比较稳定、风险很低。

每年坚持让自己的钱动起来,不管资金多少,你总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投资获利,心态是关键,重要的是有一颗平常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赚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渴望投资马上有回报是不现实的,想一夜之间就赚个盆满钵满,这种心态必然会使你急功近利,把投资变成了投机。

财富是积少成多折腾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投资中积累经验,让自己的眼光变得精确,这样才能一步步为事业赢得本钱。

彼得·林奇每一次进行投资时,都会把计划做得非常之细,具体到每一天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然后,他便开始严格执行、理性投资,所以成功自然是他的囊中之物。

小生意也好,大买卖也罢,管理好自己的钱包最重要,因为那是决定你成败的关键。

学会从银行手中贷款

清末的一位著名商人,曾经这样给银行家下定义:“银行家是晴天时把雨伞借给你,雨天时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人。”

这种说法尽管有所偏颇,但似乎也不无道理。

虽然银行是如此的“势利”,但是如果想筹措大笔资金,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商业银行贷款。

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内银行,与现在的状况大相径庭。

那个时候,可不是人们找银行贷款,而是银行主动上门求人贷款。

在银行的帮助下,创业者获得了极大的资金空间和创业自由度。

那批顺应改革东风率先折腾致富的人们,大都在银行贷款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创富之举。

浙江商人陈金义就是其中的一个。

1986年,陈金义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投资1万元办起了一个卖蜂蜜的小作坊。

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陈金义手上的资金积累到了3万元,不过这距离他办蜂蜜加工厂的资金要求还相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时候,陈金义想到银行,他拿着手上的3万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6万元。

紧接着,他又用这6万元款子跑到另外一家银行作抵押,贷到了12万元。

以这种滚雪球的方式,陈金义凑够了充足的资金,办起了自己的蜂蜜口服液加工厂,由此踏上了致富之路,成为中国商界的知名人物。

如果不是陈金义及时关注银行政策的变化,很可能就赶不上有利的时机。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至今日不过才三十年光景,“风水”就已经“轮流转”了。

现如今银行贷款的门槛是越来越高了,想要贷款成功不容易。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样可以巧妙借款,学会与银行打交道,是每一个创业者的融资必修课。

下岗工人李栋,打算买一辆工程运输车,接一个工程土方项目。

不过他手边只有不到3万元的现金,而一辆工程车最便宜的也要8万。

换作是你,会怎么做呢?

李栋首先想到的就是直接找银行贷款,他先预定下一辆新车,然后以车辆作为抵押物,跟银行签订了6万元的抵押贷款合同。

在交了2万多元的首付款后,李栋便把这辆新车开回了家,并很快在工地承接了土方工程的运输。

有了车,也就有了活儿,李栋很快赚下了这单买卖。

事实上,李栋是押别人的产权发自己的财。

严格说来,这汽车的所有权已经抵押给银行,李栋只是拥有使用权而已。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汽车好好开着,钞票照样滚滚进账,“借鸡生蛋”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造船大王陆维科,创业之初也是两手空空的穷小伙,但由于成功从银行“借兵”成功,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俱乐部的一员。

陆维科的第一招,我们俗称“隔山打牛”。

他计划买下一艘货船改装成油轮,然后出租给石油公司运油,为此特意前往纽约找银行贷款。

银行家照例向他要担保,陆维科回答说他有一艘旧油轮出租给了某家石油公司,每个月的租金足以分期付清他所要借贷的款项,同时他愿意将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直接向石油公司收租金。

果然,精明的银行动心了:眼前这个家伙或许没有什么信用,不过他说的那个石油公司是可靠的,每月付款应该不成问题。

只要油轮和石油公司存在,就不怕收不到钱。

在银行的贷款书上签完字,陆维科悄悄松了一口气。

他巧妙地依靠石油公司的信誉,获得了贷款,再按照计划用贷来的资金将货轮买进改装成油轮,租了出去。

接着,陆维科故技重施,用这艘油轮筹到了另一笔款子,购进了另一艘船。

周而复始,陆维科的经营越做越顺。

每当一笔债务还清以后,陆维科就成了这艘船的主人,租金就此完全进入他的口袋了。

聪明人的脑子,永远可以想到更妙的法子。

陆维科意识到,既然可以用现成的船来筹资,那也一样可以用一艘实际上没有的船来圈钱,这就是陆维科的第二招“无中生有”。

陆维科的想法是这样的:设计一艘油轮或是其他特殊用途的船,同样用来出租。

在建造之前,先确定租借人,签订租借合同。

然后,再凭租借合同如法炮制,找银行贷款造船。

唯一不同之处是,银行要在船舶正式启用后才可收租金。

当银行的贷款与利息收回后,陆维科就是没有债务关系的船主了。

这一看似折腾的计划,在银行家的眼中是完全可行的。

因为此时陆维科的实力与信用度在银行眼里已经不成问题,更何况像以前一样,合同上还附加上了其他公司的信用度,这等于是为返款加上了双保险。

一笔贷款由两个公司或者两个人各自保证偿还,且两者之间的经济彼此独立,那么即使中间一方无法偿还,另一方也会把债务解决掉。

于是,陆维科“无中生有”的贷款方式畅通无阻,为他又积聚了巨大财富。

在陆维科的小造船厂成立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花钱购买了他所造的每一艘船,使其财富和事业更上一层楼。

随着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现在国家为了再度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就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借着这些政策,许多商业银行趁机拓展其信贷业务。

考虑到很多创业者提供担保存在困难,有些银行就主动出面为创业者寻求担保。

下面的这个年轻人便抓住了这一机遇,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沈松涛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一天,沈松涛在居民区的一家小超市购物时,留意到这家超市生意虽小顾客却异常火爆。

于是,他便有了开超市的念头。

一打听,开一家小型超市少说也得需要6万元钱,这不禁让沈松涛有些英雄气短:自己还时不时当一把“啃老”族,上哪儿去弄这6万块?

尽管创业的希望很渺茫,沈松涛还是决定以银行为突破口试试运气。

他开始收集有关银行贷款的信息,不久之后就了解到当地的一家发展银行与一所知名的超市集团合作,向本地住户推出创业特许免担保贷款业务。

这项业务是由超市为创业者提供集体担保,然后银行向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者提供7万元的创业贷款。

得知这一消息后,沈松涛欣喜万分,立即递交了相关的申请资料。

经过两个月的耐心等待,沈松涛终于顺利通过审核获得贷款,如愿以偿地在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段开起了自己的小超市。

如今他的事业干得热火朝天,收入可谓是步步高。

无独有偶,由于科技产业方兴未艾,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提出了建设“天堂硅谷”的城市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决定将发展高科技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对通过资格审查的企业提供免若干租金的办公场所,同时还给予一定的创业扶持资金。

某高校计算机系的高教授,得知这个信息后,第一时间带上自己的得意门生进驻杭州,很快通过资格与项目审核,取得了银行贷款支持,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如今销售额已做到上百万元。

湖南省一个雄心勃勃的木材公司小职员康辉,不满足每个月可怜的薪水,想要自己创业。

康辉选定的项目是在旅游区开一家旅馆,这个主意听上去不错,可惜他也面临着普遍的困境--缺少资金。

康辉是个敢折腾的人,他下血本请了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一张旅馆结构图,然后带着这张图跑到一家金融公司,要求贷款60万元。

在康辉的“巧舌如簧”下,金融公司认为这个项目颇有前景,回答得十分明确:贷款60万元,没有问题,前提是你得找到一家可以提供100万元的法人作担保。

康辉除了口才不错,人缘也还不错,他很快找到了一家木材公司的老板,将其创业计划全盘托出。

木材公司老板仔细研究了旅馆的示意图,并认真听取了计划的“可行性报告”后,拍板同意做担保人,但是提出一个条件:旅馆开张后,家具等费用全部由康辉以个人承担。

能够有人担保无疑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康辉自然是求之不得。

由于贷款到位,康辉很快建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旅馆,他自己也由小职员正式成为旅店老板,走上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康辉的银行贷款手段,我们称之为“项目拿人”法。

当然,实行这种方法前提是要有良好的信誉、切实可行的项目和顽强的说服力,否则结果只能是扫兴而归。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向银行借款,虽然是个有效的法子,但也是有风险的,因为银行最擅长在你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

在商言商,除了银行贷款之外,你还得有其他办法折腾出资金来。

折腾身边的“可利用资源”

除了上一节我们提到的通过银行贷款来应对资金难题外,还有一套更为常用的办法,那就是向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出手,求得一切资金、经验、政策等方面的援助,以期把事业尽快发展起来。

“可利用资源”之一,也是你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向亲戚朋友“求援”,这对于初创公司和小额资金的筹款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礼尚往来,注重的是人情世故,因此有人说中国人是“面子动物”。

往往碍于面子的缘故,当你向亲戚朋友提出借钱的请求时,只要在能力之内,他们通常都会慷慨解囊。

但同样也是由于面子问题,中国人又是最不愿开口向人借钱的,尤其是向亲戚朋友开口。

在传统观念看来,“谈钱是很伤感情的”,所以多数中国人除非万不得已,基本上是不会轻易向亲戚借钱的。

当然,之前咱们讲过想成大事的人就要舍得脸皮,观念上不要过分在乎不值钱的面子,行动上务必要讲究方法。

比如,你不能大咧咧毫不顾忌地张口就要钱,感觉就跟去银行刷卡取钱一样,尽管对方是跟你关系很铁的亲戚,也会反感你的态度,继而拒绝向你借贷。

语言上力求委婉且不卑不亢,重点要让对方明白你拿这笔钱是做什么的,对方能取得怎样的投资回报,你将何时还钱并且按照怎样的程序还钱。

尽量在不使对方为难的情况下,自己多少能获得资金上的援助。

难开的口既然开了,就一定要有所收获才行,哪怕只是对方的口头承诺和精神支持。

中国人虽然讲人情,但是人情这东西也算是“限量资源”,你不可能在对方没有好处的前提下多次利用。

如果你借钱无信用、还钱总拖沓,拿亲情和人情当儿戏,最终的恶果就是“身败名裂”,至少以后没有亲戚朋友会搭理你,因为你已经信用透支过度,“不是个东西了”。

所以说,在向亲戚朋友开口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诚信度以及还贷的可能性,免得到头来自取其辱。

如果你平时擅长待人接物,素来口碑不错,信誉度又极高,那么恭喜你,借钱肯定是没问题了。

碰巧你的亲朋好友中有一两个先富起来的,那更是天大的好事了。

亲情资源,你所借的实际上是情感,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情感,情感它只是基础而不是全部,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尤其涉及财务资金方面的问题,更是要权责明晰。

你需要摆事实、讲道理,详细介绍你的项目计划,证明你的还款能力,明确借款的期限和利息,立好借据注明还期、担保条件、兑现工具等等,否则到时候出现矛盾,将会损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哪怕是亲兄弟,也要把还账的计划明明白白说清楚。

商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心里想的都是“利益第一”,如果你能够让借给你钱的亲戚有获利的期盼,下次再开口时,岂不是容易得多?

“商人重利轻别离”,换做是平常人也是这样,让人感觉有利可图,是顺利借到钱的不二法门。

在中国人眼中很多钱方面的事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比如说当你还朋友钱的时候一定要算上利息,并且是主动地算上,最好能比银行利息还高上那么一点点。

还钱时,如果你过于精打细算、很不会“做人”,对方就会心里不痛快,很少会给你下一次借钱的机会。

无论是管谁借钱,在还钱时心里一定要明确这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还人钱加付利息,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武侠小说中,高手们的最高境界通常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套用到借贷亲情资源方面,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看似借钱,实则没借”。

换句话说,你要让人家心甘情愿借钱给你,感觉不到你是在借钱,而仅仅是让对方“帮哥们一个忙”而已。

想做到这一境界并不难,只需要具备两大前提:第一,关系够铁;第二,利益共享。

在开口向朋友借钱的时候,最好能够为你的债权人提供某种帮助,这样别人才更乐意借给你,你也不会有太强烈的心理负担。

比如说,别人以家事相告,诉说心中烦恼,你不能袖手旁观,相反应该想办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你还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去帮助对方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

借钱时,要想办法让对方感到借钱给你,是为了回报当初你的援助。

说到底,又回到了为人处世的路子上来了。

万物同理,借贷情感资源的基础还是靠平时的人缘。

此外,借款时要有自信。

你对自己的项目和偿还能力的自信,会增强借款人对你的信心。

向亲戚朋友借钱,切忌流露出两副嘴脸:无赖和小心眼。

别人一说手头紧,你可别嬉皮笑脸、软磨硬泡,一副“我非借不可”的无赖状,或者放狠话说“你不借我,咱俩的关系就断了”。

这两种方法不仅无法解决你的问题,还会将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不要说是朋友,就是自己家人也受不了你这样的行为。

换位思考一下,任何人借钱给你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不妨站在借钱的人的角度想想:我愿意借钱给什么样的人呢?

答案肯定是“会还钱的人”。

那什么样的人会还钱?

当然是“诚实可靠,有能力还钱的人”。

又是什么样的人是有能力还钱的呢?

当然是“能赚钱的人”。

最后,什么样的人能赚钱?

当然是“手里有不错的赚钱项目的人”。

至此,大家想必都明白了,如果你想借一笔数额不少的钱,最好能够拿出好的项目来增强你的说服力,让对方确信你是能够还得上钱,并且能给予一定回报的。

在游说的过程中,你还要说明几个关键点,比如项目能获利多少,何时才能获利,投资风险有多大,最糟糕的情形是什么,你对糟糕情况有何种应对措施等等具体问题。

为了让对方放心,你最好还要提供“精神上的抵押物”,让对方觉得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怕你不还钱。

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借贷情感资源还有一点需要把握,就是你要让对方觉得借钱给你是在“救急”而非“救穷”。

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一个无偿还能力的家伙,因为那说白了就是施舍,既然是施舍就甭指望对方能还钱了。

普通人很少会考虑施舍你钱财,人家也没有钱到“大做善事”的地步,所以你务必要对方明白,你是在借钱而不是在乞讨,是应急筹款而并非等钱买米下锅。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对方能够借给你一百万,千万别向他借一百块,那样做的话,就是对对方的蔑视和侮辱。

除了借贷情感资源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融资途径可供选择,比如说拉来“风投”。

如果你的项目具有高附加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就不妨找到风险投资助你一臂之力。

目前各大金融机构都设有投资部门,他们从民间以退休金、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借贷风险投资。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好,经得起他们的严格审查和全面评估,那就不妨试一试。

非资金渠道的融资,包括“换货”、“租赁”和“二手折腾”等方法。

很多情况下,换货就是解决资金短缺的“良药”,这也是许多财富500强大公司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

许多经销商会想办法借到别人的货,卖出之后再给钱,前提是你的业务良好、信誉不错。

这种赊账方式可以用少量定金甚至无需订金获得大量商品。

当然,初次经营时能够以两三成价格得到商品,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对设备、房屋等大投入、低消耗的资产,一般都是采用租赁的方式。

此外,使用可靠性较好的二手设备,也会大大降低资金的需求量。

在渠道和经营框架方面,借用行业大人物的资源可能会比较困难,不妨考虑从与你地位差不多、信誉对等的同行身上入手,同时避免与下游水平的同行打交道。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做生意也是如此,尽量多接触一些行家,以晚辈身份接触和讨教,以便在适当时机找到一块好跳板,切入中上游水平的行业平台上。

能够巧妙利用别人已有的便利资源为自己服务,你的创业之路就能走得更为顺畅。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要属姜子牙了。

据史料上记载,姜子牙原本是官宦子弟,后因家道中落沦为平民。

为了谋生,年轻的姜子牙开过酒店,卖过牛羊肉,但都是小本生意,勉强糊口。

姜子牙的内心志存宏远,在做小买卖的同时,不忘刻苦自学,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天文地理、军事谋略以及经营管理等课程的研修。

尽管活了大半辈子依然落魄潦倒,婚姻、家庭和事业都不如意,但是姜子牙不甘心就此平庸一辈子,他决定剑走偏锋,炒作自己来吸引公众眼球:他跪坐在小溪旁的岩石上,用一根直直的缝衣针垂钓。

面对众人的嘲讽,姜子牙毫不在意,因为他心里一直在等待着贵人出现。

随着“直钩钓鱼”的怪名声不胫而走,西伯侯姬昌被吸引而来,探访姜子牙究竟是何人物。

三言两语之间,姬昌就被姜子牙的才华谋略所倾倒,请出古稀之年的他出任大周国首相一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