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 第8章 身边都是机会,看你怎么折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身边都是机会,看你怎么折腾(1 / 2)

第8章身边都是机会,看你怎么折腾

每一个怀揣致富想法的人,都应当创立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留心隐藏在身边的好项目和好机会,加上你个人的智慧和胆识,就能从中折腾出财路。

本章告诉大家的,正是发现身边商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比别人快一步,就有机会赢

成功需要机会,这是个真理。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把握机会的好手,甚至有的企业家说“也许你现在一无所有,但只要抓住一次机遇,就会从此翻身。”

的确,一次良好的机会,可以省去你很多年的奋斗时间。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赚钱的机遇呢?

核心的一个字就是:快。

好机会始终是那么少,如果你没有敏锐发现机会的眼光,又缺少把握机会的速度,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赢得财富呢?

抱怨自己没有机遇的人,永远是错误的。

理论上,每个人都会邂逅各种各样的机遇,只不过有的人看见了、抓住了,有的人看不到或者视而不见。

机会实在是稍纵即逝,突然间出现而又转眼间消失。

当一个崭新的商机出现于人们视野中,有的人还在观望、徘徊和研究,有的人已经开始干起来了。

抢先占得商机,你也就抢得了市场的制高点。

霍英东看到军事物资的航运市场,才有了今天的英东集团;杨致远看到了网络市场的潜力,才有了今天的雅虎。

他们行动的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感慨说“市场不好”“买卖难做”,实际上,只有不成功的经营者,而不存在不好做的市场。

特别在现阶段,各种大大小小的新商品层出不穷,并且供需各异,使得新市场总会不断涌现。

人们的需求变化,给每一个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谁能够快速适应这一要求,抓住生活“缝隙”中的空白点,谁就能够捕捉到新商机。

有一半把握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去做了,因为十全十美的准备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绝不缺乏商机,缺乏的只是发现商机的眼光和快速行动的决策。

创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三到”,即眼到、心到和手到。

“眼到”,是指创业者眼光和眼力要到位,创业前要有一双“黄金眼”,既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又能把眼光迅速瞄准和锁定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项目,找到自己的创富点;“心到”,是指创业者要将创业前的心态调整到位,毕竟机会不等人,想好后快速做出决定,切忌拖拖拉拉、犹犹豫豫;“手到”,就更好理解了,那就是创业者的手要勤、干劲要足,但要避免眼高手低。

唯有做好“三到”,你才有可能创富成功。

这正如张文荣的经历一样:从离开故乡走南闯北跑业务,到如今做出了“电缆王”,他的每一步都是靠着自己的折腾和“快别人一步”的行动得来的。

第一桶金,是张文荣率先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潮服装热”,一个人从广东等地折腾梦特娇t恤到温州,很快为自己赢得20多万元的纯利,这也是他做成的第一笔大买卖。

后来,张文荣又跑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发现当地日本摩托的售价比浙江、福建等地的价钱便宜很多,便急忙调动全部资金在当地买下300部摩托车运往南方销售,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赚了100万元。

不久,张文荣又南下上海寻觅机会,他发现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口物资的流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比如上海国有工业企业有大量的铜材作为废料堆积,而温州企业却由于缺乏工业原材料而无法开工。

张文荣看准这一商机,从上海低价收购废铜运往温州出售,又一次以较快速度增加了他的财富积累。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提速,这使得电缆的需求量大增,张文荣马上寻求上海电缆厂作为合作伙伴,成立了“上海电缆厂亚龙公司”,这也算是上海第一家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合资的先例了。

此后,张文荣相继建立了电器厂、灯具厂,公司的产品进入了浦东国际机场、市污水处理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

1997年,张文荣再一次快吃“螃蟹”,成功兼并了浦东电缆厂。

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浦东电缆厂扭亏为盈,年产值超过两亿元。

想捕捉稍纵即逝的商机,思想上不能太保守,观念和行动上更要快!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观念和行动上的迅速才是最重要的。

许多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穷困一生,而一字不识的文盲照样能身价过亿,原因何在?

不就是他们脑瓜子灵活,观念和行动上比别人更快吗!我们渴望成功,更渴望能够迅速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想法上要寻求捷径,行动上不能犹豫。

寻求捷径,不是低级的占小便宜和投机取巧,而要凡事想到用最实用的思路实现最快捷的赚钱结果,从而在“快鱼吃慢鱼”的商业潮流里如鱼得水。

犹太人常说:“要在两列火车擦肩而过时做交易。”

这当然是个比喻,但是如此高难度的要求,恰恰体现了犹太人把握时机、以快制胜的商业理念。

对于不同的人,把握时间的效能是不一样的:一个喜欢逛街的人,当然希望利用每一分钟去淘宝选货;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一定会全心全意地消磨时间;而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会利用可能的时间抓住一切商机,争取快速成交。

在商业至上的时代,如果你不愿在短时间内致富,无论如何你都要被扣上“不合时宜”“不务正业”的帽子。

“时间”是与“金钱”画等号的。

趁着现在还年轻或者说不算太老,合理珍惜时间,进行创富是很重要的。

做生意就要用金钱买时间,用智慧换效率,以最快的速度超过其他竞争者,这样你才能第一个把可能的商机做成“熟饭”。

在“毫厘之差千机变”的商场上,如果你不能迅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就必然会损失惨重。

在许多特定的情形下,有了机会你就得马上抓住,否则等你把详尽的计划和方案都拿出来时,机会早就消失得没影了。

一个做事过于保守和仔细的人,难免会应对变化较为迟缓。

讲究机会成本和速度的人,尽管行动中可能会出差错,但他决不会允许机会从身边溜走。

这正应了苹果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话:“不去尝试可以避免失败,却没有机会成功。”

投资行业里很推崇这样一句话:“先开枪,后瞄准。”

这其实是创富行为中一种特殊的逻辑--得到较差的结果总比丧失机会要强!实在没有好机会,你可以按兵不动;但是当你觉得这个机会有六七成把握时,就别再无动于衷了。

看准了,就赶紧行动、迅速做出决断,别等到黄花菜都凉了才动手。

掌握有价值的信息,顺势而为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会对邮箱里大量的垃圾信息头疼,另一方面我们也从大量的有价信息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是你成功的关键因素。

市场在变化,信息在更新,昨天还畅销的产品,今天很可能就已经落伍。

只有掌握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致落后。

记得孙中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句话说的正是明晰信息和判断形势的重要性,不妨视作我们创业的指导思想。

要想创业成功,就得多掌握各种有价信息,学会“明势而行,顺势而为”。

事物发展是有其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坐过船的人都知道,顺水行船要比逆水行舟快得多。

同样,想要成就良机,你就得顺势而为,这样一来成功的几率才会大。

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逆势而行,总会事事不顺。

玩过股票的人都知道,要想在股市中赚钱,战略上你要做对方向、认清形势,比如说大势向空时你偏做多,大势利多时你偏做空,你不赔钱谁赔钱?

反过来说,只要创业时选对了方向,想不赚钱都很难。

我们需要根据手上掌握的各种信息判断形势,大到国家政策的变化、世界经济的走向,小到某个具体市场的需求变化、发展形势,我们都要一一了解。

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这是一项基本功课,大到政府部门的调整,小到家长里短、芝麻新闻,你都要知情和关注,预判其可能对你创业产生的影响。

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对你的创业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对了方向,顺应国家鼓励的形势发展,你就能事半功倍,比如俞敏洪创立新东方外语学校,就是顺应了当时全国性的“英语热”“出国潮”的大势;反面的例子是国家已经出台政策、三令五申地对传销行业进行禁止和限制,你却偏要赶在这个时候进入,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要做到准确把握形势,我们需要多与人交流、多收集有价信息,改变闭门造项目的错误行为,这样才能很快找到赚钱的捷径,抢占先机。

在云南的大理,就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年轻人,当村里人刚开始开山卖矿石的时候,他没有跟着干,而是打听到城里商人喜欢怪石这一可靠信息,专门从山上挑选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城里那些酷爱怪石的商人,赚了一笔钱,在村里盖上了二层小楼。

后来,村里接到上面“禁止开山,只准种树”的政策,村民们便一窝蜂在山上栽种果树。

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新鲜水果吸引各地的客商前来洽谈。

就在人们种植果树喜获丰收之际,那个年轻人却在种植果树获利后,迅速将自家的果树卖掉,改种柳树。

原来他打听到,来村里做生意的客商因为缺少水果筐而发愁。

结果,年轻人栽种的柳树比种果树花费更少的时间和成本,编织出来的水果筐却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获利颇丰。

古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当现实情况总在不断变化时,你只有掌握信息和预断形势,才能更好地先发制人、应对变化。

下面的这个外国小伙子,其实跟云南的年轻人一样,都是聪明人--

1850年,21岁的李维·施特劳斯,与朋友在酒吧里闲聊时无意中得到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

在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并确信无疑后,李维再也坐不住了,他与其他怀揣致富梦想的人们一起来到了旧金山淘金。

但现实的情况却很糟糕:金子没看到多少,一望无际的荒原中到处都是淘金者和简陋的帐篷,李维发现自己迅速发财的梦想破灭了。

不过,他并没有失望地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寻找其他发财的门路。

李维发挥了自己善于交流的强项,通过与很多人的闲聊,打听到可能的财路。

在了解到这里的打工者缺少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后,李维用身上所有的钱开了一家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商店,试图从那些淘金者身上淘出真正的财富。

由于思路正确、顺应形势,李维的小商店生意十分兴旺。

在赚得第一笔资金后,李维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花大笔钱购买帐篷,用来扩展业务。

谁知道,这次由于信息有误,帆布帐篷的生意无人问津。

这天,李维站在杂货店门口,主动询问路过的一位淘金工人说:“嘿,伙计,你是来买帆布帐篷的吧?”

“抱歉,我可不需要什么帐篷,”淘金工人摇摇头,“我更需要一条结实耐磨的裤子!”

“裤子?

……我怎么没想到!”

李维若有所思、喃喃自语了半天,突然笑了出来,他走过去拉住那个工人的手兴奋地说:“伙计,真是多谢你的提醒。

我就是要生产一种结实耐磨的裤子,到时候我可要第一个卖给你!”

淘金工人也笑着说:“也许你可以用搭帐篷的帆布做成裤子,那样既结实又耐磨,说不定我真的会喜欢呢!”

之后,李维与那位淘金工人聊了很久,留下了各自的联系地址。

在经过一夜认真思考后,李维认定生产耐用的工装裤很符合目前的形势,将会满足众多淘金工人的需求,于是他找到了上次邂逅的那位淘金工,把他带到裁缝店,用帐篷上的帆布为他免费制作了一条裤子。

淘金工穿上结实的帆布工装裤很是兴奋,逢人就讲这是“李维的裤子”。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李维裤”的名声打响了,人们纷纷前来询问和购买,李维当机立断,把剩余的帐篷帆布全部加工成了工装裤,结果迅速被抢购一空。

发现“李维裤”如此受欢迎,李维审时度势,毅然放弃了杂货店的生意,用微薄的资金开办了“李维·施特劳斯公司”,以淘金工人为主要对象,大批量销售既结实又耐磨的“李维裤”。

经过仔细的研究,李维在样式、面料和做工上改进了原来裤子的缺点,经过不断的改进与推广,世界上第一条“李维牛仔裤”终于诞生了。

面对多变的形势,李维·施特劳斯没有固守原来的想法,而是通过积极了解信息,获得了有价值的灵感和信息,从一条裤子身上淘到了源源不断的“黄金”。

有一句话说得好: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你不能因为有了完美的创业计划,就一定要去执行,还必须看清目前的形势,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修正你的创业计划。

不然,墨守成规、顽固不变,注定是会栽大跟头的。

懂得“掌握信息,顺势而为”的人,纵使眼前没有机会,也会耐心捕捉各种有价信息,因为他们深知--创造商机远比等待商机更为重要。

一个善于借势而为、创造商机的人,无疑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发展良机。

著名的“红色资本家”亚蒙·哈默,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俄国犹太人后裔的哈默,从小就崇拜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等一系列白手起家的优秀企业家,处处以这些成功者为榜样,打探各种获利的信息和渠道。

16岁时,哈默从报纸的广告中,发现了一条有价信息:某个糖果商需要一个人为他开车送货,每天的酬金为20美元。

恰巧前几天,哈默在百老汇大街上看到一辆双座敞篷的旧车准备拍卖。

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经过哈默的一番琢磨,便成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他决定买下这辆旧车为糖果商送货。

很快,哈默从哥哥哈里那里借钱买下了车,两周下来他不仅还清了哥哥的钱,还额外赚得了这辆汽车,做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单生意。

这件事让哈默明白了掌握信息、放手去干的重要意义,也为他日后的一系列伟大商业壮举打下了基础。

在就读哥伦比亚医学院期间,哈默果真干出了一件在所有美国人看来难以置信的举动--去刚刚成立的苏联进行商业访问。

其实,哈默的这一举动也是有原因的,哈默的祖籍就在俄国,父亲还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哈默此次前往苏联,一来是重归故土帮助饥寒交迫之中的苏联人民,二来他也想趁此机会看能否找到新的生财良机。

哈默将父亲经营的药厂卖掉,花几百万美元买下了一座野战医院及其配套的药品、器材和救护车,领着一行人前往苏联。

在经历一路的艰辛和危险后,哈默终于在1921年初到达了苏联,跟随一个代表团来到乌拉尔山区考察。

在那里,哈默发现当地蕴藏着白金、宝石、毛皮等种类繁多的贵重物品,可是与此反差强烈的是,当地的苏联人却连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都无以为继。

带队的苏联向导解释说:“欧洲大陆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想要出口这些贵重物品换取粮食,不仅麻烦还需要等待太长的时间。

况且要使乌拉尔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

听完这句话,哈默立刻就想到了一个商机:美国的粮食刚刚大丰收,粮价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如果我能够把美国的粮食运到这里,再将这里的贵重物品转手到美国,岂不是既做善事、又赚钱,一举两得?

哈默的建议很快传到了莫斯科,列宁回电认可这笔交易,并在莫斯科亲自接见哈默,感谢他对苏联人民的帮助,让他全权负责处理此事。

正是因为这件事,哈默和列宁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列宁下令允许哈默在苏联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使其成为在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美国商人。

此后,哈默陆续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俨然成为美苏贸易的中间人。

就这样,哈默在莫斯科呆了近十年,广交人脉、四处搜罗有价信息,根据形势的变化,尝试了不少生意,从百万富翁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并赢得了“红色资本家”的名号。

哈默1931年回国时,美国正遭遇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

但是哈默毫不在乎,继续打探信息,四处寻觅机会。

当得知富兰克林·罗斯福即将当选总统的可靠消息后,哈默立即决定做酒桶生意,因为通过分析形势,哈默认为罗斯福当选后必定会实施他的新政,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会被废除,这意味着美国对于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量将出现“井喷”,酒桶数量也会水涨船高地激增。

看到了当时的市场上几乎没有酒桶,哈默当机立断,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的木材,在纽约码头迅速成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

果然,禁酒令废除后,酒桶生意异常火爆,哈默的酒桶被各大制酒厂高价抢购一空。

之后,哈默又开始顺势经营威士忌,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很快战胜当时的所有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一跃成为全美一流的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1956年,58岁的哈默举家迁往加州。

当时,有一家叫“西方石油”的公司濒临破产,公司老板希望哈默能够伸出援手收购他们。

尽管哈默无意收购这家公司,但是他知道投资石油业有一个利好的形势:美国政府对石油业采取政策倾斜,对尚未出油的油井免于征税。

考虑许久后,哈默决定收购这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王国,他找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地质学家,还让公司的公关部门四处打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最新消息,最后决定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开采天然气。

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哈默以70%的成功概率赌一把,在被宣判“死刑”的枯井上重新架起了钻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钻进了3000英尺,结果天然气喷薄而出,公司的股价一跃升为每股15美元,这次良机又让哈默大赚一笔,加上西方石油公司打出的两口油井,哈默一举在石油工业被“七姐妹”垄断的格局下,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60亿美元。

到了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成为全美仅次于“七姐妹”的世界第八大石油公司。

从利用汽车给糖果商送货,到莫斯科促成“政治与经济联姻”,与列宁达成双赢合作,再到审时度势地投资酒桶生意和石油工业,这一切无不彰显出哈默的睿智和果敢。

他每一次巨大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掌握信息和顺应形势的大前提。

正所谓“善于借势者,一顺百顺;不善于借势者,处处掣肘。”

哈默的成功,不排除偶然的因素和幸运女神的眷顾,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他把握形势恰当好处,分析信息很少出错。

也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够以小搏大,获得意想不到的商机。

尽管你在某一行业的优势并不明显或者是处于劣势,但只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价信息,捕捉到有利发展的信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利用它,你就不会空手而归。

不要坐等商机出现,要学会聪明而有目的从不同人身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样财富的主动权才能掌握在你的手中。

生意要从“小”做起

两个年轻人一同出去找工作,发现道路前方有一枚1元硬币,李四看也不看就从上面跨过去,王五却低下头将它捡起来。

李四鄙夷地看了王五一眼,心想:连一枚硬币你也捡,真是没出息的人。

五年后,两人在街头再次相遇。

王五已经成了一个小老板,而李四却在寻找着下一份工作。

道路上又出现一枚1元硬币,李四依然不屑去捡,并且疑惑地问王五:“很奇怪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混成现在这副模样?”

王五弯下腰拾起那枚硬币,说道:“如果你也能弯腰捡起一枚硬币,自然就会明白了!”

故事中的李四并非不喜欢钱,只不过他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

不过正因为小钱不屑去捡,李四才永远也等不到“大钱”。

通常情况下,巨大的财富很少从天而降,它都是通过小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许多人赚大钱的心太急切了,使得他们只想着赚大钱,而忽略了小钱带来的积少成多的利润。

邻居老黄是一个外省来的修鞋匠,他从几毛钱的缝缝补补做起,年收入竟然过万元。

老黄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生意,虽然挣的都是小钱,可是积少成多,说不定我以后还要办个制鞋厂呢。”

江西崇仁县农民曾兴财父子三人,从浙江义乌等地购进针头线脑等小商品,挑担送货上门,也创造了不错的致富机遇,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先后在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当属温州商人,他们的一次性打火机居然在美国打败了著名的洋品牌,无疑为“小钱战略”的成功树立了榜样。

国外的小钱赢家也不少。

曾经入选“美国十佳企业”的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就是专门生产尿布、卫生巾等小商品的企业,他们的经营宗旨是“不以利小而不为”,尽管生产的都是微利产品,他们却将市场扩大到全世界,每年的利润是生产飞机的波音公司的四五倍之多。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有多少本钱,就做多大的买卖。

多数人在创业之初,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就决定了他们小本经营的规模及其经营商品的“小而杂”。

然而,小商品却不一定只有小利润,做得好了同样是一本万利。

比如温州的一家塑料品厂,专门做饮料吸管生意,一支吸管只赚02厘钱,这在外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但是他们经过几年打拼,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吸管生产商,可口可乐、王老吉等国内外著名的饮料品牌都是他们的客户,如今该厂的年盈利高达几千万元。

所以说,不妨从挣几元钱的小买卖开始做起,把目标先定得低一点,这样便会增加成功的胜算,然后一步步地积累资本。

生意要从小做起,不要因其小而不为。

任何生意其实都是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大的。

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把握住各种机会,再小的生意都会有十足的甜头。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时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始终无人问津。

一个英国商人旅游时,偶然间看到自由女神像下面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同意收集废料。

就在一些旁观者等着看笑话时,英国商人却迅速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将废铜熔化后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废铅和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把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的灰土出售给花店,这样一来不仅变废为宝,还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到3个月的时间,英国商人就靠小自由女神像雕塑,换来了350万美元的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万倍以上。

据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的建筑废料,也被加工成微缩鸟巢作为纪念品出售,这想必与英国商人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来,商机不论大小和新旧,只要能够获利就值得去争取。

贾亚芳的生意很小也很简单,不过是源自陕西的一种普通小吃--凉皮。

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生意,贾亚芳却做到了今天遍布全国180多家连锁店的规模。

2004年,她还因此与王小丫等知名女性共同当选为“中国十大经济女性人物”。

1998年,38岁的贾亚芳主动下岗,只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看到凉皮成本很低,贾亚芳便选择了做这一生意,她第一次卖了50斤凉皮,净赚20多元钱,头一个月下来,盈利1100元。

几个月后,贾亚芳已经有了几千元的积蓄。

小小的甜头给了贾亚芳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她开始琢磨着如何能把生意搞大。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贾亚芳发现西安市内没有一家餐馆是既蒸凉皮又卖凉皮的,于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人流量较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旁边开起了同时蒸卖凉皮的小店,但是两个月内生意亏损了3000多元,贾亚芳不得不关掉了店面。

在了解到生意不好是因为自己的凉皮没有特色后,贾亚芳决定把西安流行的两种凉皮的优点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凉皮既有汉中凉皮的柔软细腻,也同时具有秦镇凉皮的硬爽耐嚼。

为此,贾亚芳亲自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个细节都认真地做记录。

经过多次试验,她终于研制出细而不腻、柔软爽口、口味独特的凉皮,并取了个特别的名字--“捷尔泰凉皮”。

捷尔泰凉皮一经推出便深受人们的喜爱,贾亚芳重新开张一个月,就净赚1万多元,之后几个月下来收入节节攀升,在短短半年时间,就有10万元进账。

随着“捷尔泰凉皮”在西安声名鹊起,全国各地不少商家专门找到贾亚芳谋求加盟连锁。

当然,贾亚芳并不满足于现状,她的目标是让“捷尔泰凉皮”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从500元钱起家,到蹬三轮、摆地摊,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贾亚芳做凉皮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再小的生意都可以赚大钱,关键是你一定要用心地把它做好。

中山圣雅伦公司董事长梁伯强,被人们称为“鬼才”。

说起来,他只是做指甲钳生意的,却因为敢于接前总理朱基的“皇榜”而出了名。

1998年的一天,梁伯强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话说指甲钳》的文章,文中提到朱基总理在接见全国轻工企业职工代表时,谈到自己对于指甲钳质量的不满。

朱基强调国内生产的指甲钳剪两天就剪不动,使大劲也剪不断。

不仅如此,朱基还特地带来三把台湾朋友送给他的指甲钳,向与会代表展示其过硬的质量、美观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以此激励大家要对产品质量高度重视,希望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把产品档次和质量尽快搞上去。

梁伯强看完文章后,心想:一个小小指甲钳能在总理心头挥之不去,这里面肯定有巨大的市场。

如果能做出一个质量过硬的指甲钳品牌填补市场空白,无疑是一次发财的巨大机遇。

经过调查,梁伯强了解到在台湾销售的指甲钳并非本土产品,而是来自韩国和日本,其中韩国的指甲钳占据了世界指甲钳销量的头名。

这下子,梁伯强心里有了底,他决定去世界上指甲钳质量最好的厂家学习先进技术。

1998年10月,梁伯强前往韩国“偷师学艺”,他先是做了韩国著名品牌“777”指甲钳的代理商,一口气进了30万元的货,然后以质量问题为借口,来韩国的指甲钳车间参观生产的全过程。

这学艺的过程,梁伯强前前后后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1999年,梁伯强倾其所有在宁波开发区投资指甲钳生产线,并注册成立了中山圣雅伦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现在的“圣雅伦指甲钳”销售额达到了两亿多元,产品在全国四百多个商场销售,成为中国指甲钳行业的第一品牌,进入世界指甲钳行业的前三名。

尽管是一个小小的指甲钳,却能成为国家领导人都操心的问题,可见其中必然藏着一个大问题。

能解决这个大问题,真是不想赚钱都难。

靠“小钱”赚到顶级水平的高手,要数入围“2006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的张茵女士。

张茵问鼎内地首富的秘诀,就是回收废纸制造再生纸。

20岁时,张茵在深圳当一名小会计,那时候一个月才挣20多块钱。

当时深圳虽然叫特区,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资源,赚点小钱都是非常不易的,张茵在那里算是“缝隙中求生存”。

在艰苦的环境下,张茵默默赚了三年的小钱。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内地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公家住房,带上3万元人民币只身闯荡香港,她入行造纸业,坚持品质第一的原则,不惜违反“行规”,改变了以往纸浆里掺水的做法。

后来,因为她的豪爽、公道,收废纸的那些人都愿意跟她做生意,都愿意把收来的废纸卖给她。

1988年,张茵在广东东莞建立了自己的工厂--东莞中南纸业有限公司。

之后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张茵移民美国,并击败各路高手,成为该领域的冠军。

此后她在中美两地遥相呼应,以在美国积蓄的财富和经验,扩大东莞工厂的再生纸生产规模。

1996年,中国的高档包装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级牛皮卡纸。

张茵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成立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高档牛卡纸。

于是,张茵在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以270亿元荣居内地首富,同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女性创业者。

像张茵这样买卖从“小”干起的做法,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借鉴和学习。

如果你能够保持那种“小钱大钱都是钱”的心态,不让每一个赚钱的机会从身边溜走,那么终有一天你的小生意也能做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冷门”也可以做热

臭豆腐是老北京风味的美食特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臭豆腐的发明人名叫王致和,说起来他当初“制作”臭豆腐也纯属偶然。

王致和的老家在安徽省仙源县,幼年时他便常跟父亲一起去做小买卖,学会了做豆腐的一门手艺。

那时候做小买卖很辛苦,父亲不想王致和步自己的后尘,省吃俭用要送王致和去私塾读书。

1669年,王致和前往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不幸落第了。

由于考试三年才有一次,回老家路途遥远、盘缠不够,王致和想来想去,决定一边留在京城读书,一边做老本行豆腐生意维持生计。

有一次,王致和照例将当天卖不掉的豆腐切成小块晾晒后,加上盐和花椒,仿效家乡制作腐乳的办法,放入缸中封存起来。

不过,他很快便忘了这缸腌制的豆腐,很长时间之后才想起来,打开缸一看,满缸的豆腐全都绿了,还发出一股子刺鼻的臭味。

王致和非常懊恼,想弃掉“绿豆腐”又有些心疼,就大胆地尝了一口,不想这绿豆腐臭中有香,吃饭时再细一品尝,简直是愈吃愈香。

王致和又请来街坊邻里品尝,结果大家尝过他的臭豆腐之后都认为味道不错,虽不是珍馐美味却独具风味,可以作为佐餐佳品。

听人这样一说,王致和心里有了谱,心想:这种臭豆腐说不定还可以为我带来意外的回报呢。

于是他又照样做了一些臭豆腐,并在制作工艺上有了较大改进,在研制成熟之后便直接推向市场,起名为“王致和臭豆腐”。

这一冷门的东西刚上市时,人们由于不习惯这种食品的臭味全都敬而远之。

王致和坚信自己臭豆腐的市场前景,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免费让路人们品尝。

慢慢地口碑相传,大家都熟悉了臭豆腐,因其物美价廉、开胃下饭,纷纷买回家作为开胃品食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