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琼楼微寒> 分节阅读 1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7(1 / 3)

想到已经完工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傅对我来说,是亦父、亦师、亦知音,我知道他向往着“绿树临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却为俗事所扰,不得不在红尘中逗留。

我试着右手拂过,左手按揉、一串刮奏如小雨淅淅沥沥落于干涸的地面,依稀不见,但一会就有流水淙淙,清越剔透,温温凉凉地说不出的舒服惬意。琴声幽,心声更幽。筝韵清,心韵更清。

一曲心旷神怡的《渔舟晚唱》奏完,师傅缓缓地睁开眼,叹了一口气。

我轻声问道,“师傅真要上奏皇上,为他们求情,要知道皇上现在可正在气头上,说不准更惹大祸,值得吗?”

他叹道,“如果每件事都要掂量一下值得不值得去做,那么这件事情根本不用去做。”

我不再说话,只是碾一池馨墨。他奋笔疾书,笔翰如流,不多会一挥而就。我在旁边看完奏章,心里沉沉的。

我调匀微微急促的呼吸,站在他身边说,“师傅只是直书乐府的苦衷,乐者的苦衷,皇上看了恐怕要大发雷霆。”

他黯然神伤,微微苦笑,“这些都是实情,皇上其实也很清楚,而有人更是借题发挥,我们只是被殃及的池鱼而已。”

心里瞬时涌起一股酸涩之意,他看得如此透彻,有如此多的无奈和隐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于情于理,我都不可能再劝阻,但是总要想些办法,最好能几方兼顾、皆大欢喜。

我略作思索,说道,“奏折肯定要上,但是角度要稍作修改,不能以臣道强求君王理解。”

古代的忠臣义士大多受儒家思想熏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心要秉直公正,直言上谏,却不知帝王从小习的是权术,只是用忠诚正直这类思想来统驭臣民,自己却玩弄制衡的权术。韩非提出的主张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所以用臣道来要求君王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历史上那些死谏的忠臣既可敬业可怜啊。

我提起笔来,重新草拟了一个奏折。大意如下:

臣然言:臣蒙圣恩,腆居乐府之职,未能为圣上解忧,却为圣上添乱,愧不敢当。夙夜忧叹,临表涕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知圣上忧心旱涝之情,夜寐不安,因此直言以陈,望解主忧。

江浙水患,重在赈灾,赈灾首要是银粮,虽圣上节俭,百官捐银,但京中富贾商户未感同身受,屡屡斥责而未见有人捐银。臣以为胁之以刑不如诱之以利,以宫廷乐者办赈灾盛会于京,小民未尝得见宫廷宴乐,富商必付以大笔金银,可稍解燃眉之急。

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施之于民间则民心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臣请携三五乐者赴水患之地传圣上体察民情之心,解民众渴望救助关怀之情。

秦曾设乐府采风一职,专司收集民歌,为君王观风俗以正得失。臣请改乐府为宫乐坊与民乐坊两部,宫乐坊司宫廷宴乐,依照旧例;民乐坊司民间采风,臣民共乐,收以费用,可稍减朝廷供养乐府之月例。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臣以为礼乐得用,教化民众,亦是利器。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必能纳言,谨拜表以闻。

等到结笔,师傅面上已稍露喜色,但仍有犹疑,对其中有些关系不明。

我恬然微笑,“举办宴会一则可以收钱,捐给朝廷,显示乐府关心国事。二则部分收入可以分给乐者,解他们家庭困苦。三则可以分散朝野注意,既然商贾与平民可以宴乐,士大夫私自宴乐也不是大事了。”

他问道,“为何分宫乐坊与民乐坊?为解决曹大师之事?”

我想了想说,“这也是一个方面,主要设民乐坊可以收费演出,弥补乐府费用,从长远解决问题。”从我看来,这就像现在的乐团,部分继续阳春白雪的演出,大部分乐者为了生计,走走穴也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在古代还要借着采风的名义。

他慢慢踱步,伸手抚琴,看着我问道,“礼不下庶民,民众怎么能听懂礼乐?”

我摇头,“古代《诗经》包括十五国风,以及小雅、大雅和三颂。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很多曲子原本就是来自民间,用白话去演唱民歌,他们怎么会不懂呢?”

我继续补充,“这种盛会叫赈灾盛会,所有收入捐给朝廷赈灾,歌曲应该选清新之曲。为避免言官弹劾,可请户部核查帐目,京畿营维护秩序。”

他的手轻轻抚上我的头,叹道,“你的小脑袋瓜怎么有那么多奇思妙想。”

我笑吟吟道,“师傅不是从我周岁就知道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