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54 兵临城下(2 / 2)

虽然谢艾西征的消息已经传扬开来,但敦煌至今没有进行军事动员。

谢艾虽然是敦煌人,但其家族在敦煌郡却没有太大的势力。

满朝公卿,居然无人发现这一问题,也难怪侯景仅以八百骑兵投奔南梁,却能横扫江东,将南梁推向灭亡。

沈劲往长安述职时,就与桓熙、王猛商讨过关于守城的方方面面,此前的战备工作,也是依照三人商量的结果来进行。

高王城内存有可供军民食用一年的粮食,柴禾、油盐也有大量储备,断然不会出现侯景围攻建康台城时,南梁公卿在台城储备了四十万石粮食,却没有准备薪柴与油盐的窘迫。

实际上,只要维持住城中守军的士气,守住高王城并非难事。

与此同时,奉命西征的谢艾已经越过了汉阳大草滩,经过张掖郡,来到了酒泉郡。

果不其然,在谢艾进驻酒泉郡城的当天,敦煌使者便带来了降表,自此,除了西海郡居延县因为路途遥远,还不知道具体情况以外,凉州八郡,已有七郡归附。

此前,高王城的用水,都是由将士们缒绳而下,往汾水打取。

高王城内的守军望着虞军暂时退去,也都松了口气。

而维持守军士气的关键,不在于沈劲如何激励人心,而在于让将士知道外有援军,能够看到胜利的希望。

只不过是在乱世中,一支选择了西迁,一支选择了南渡,从此天南地北而已。

如果真有人能够活着将苻健的人头送过来,想必桓熙也不会吝惜这些赏赐。

但也只是无能狂怒,就目前来说,攻城器械尚在打造,苻健只得率军回营。

酒泉太守马岌亲自前来相迎。

有粮没柴,生米又如何下咽。

临死前,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是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么。

城楼上,沈劲收起了长弓,那一箭,正是由他亲手射出。

“能献苻健首级者,桓公必定上表朝廷,功拜并州刺史,不负公侯之赏,另赐黄金千两、良田万亩、奴婢五百人!”

当年前赵刘曜率众二十八万进攻凉州,河西大震,众人纷纷求和,唯有马岌不惧,力主交战,但终究未被采纳,最终前凉向前赵称臣。

薛赞显然是提前下足了功夫,对城中守将沈劲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回答道:

“陛下想要劝降沈劲,只怕并非易事,据微臣所知,沈劲之父沈充曾为王敦党羽,为晋室叛逆,沈劲自小以洗刷宗族耻辱为志向,因而在桓熙北伐时奋不顾身。

城外的苻健远远看到这一幕,见沈劲居然连条件都不愿听取,果断下手杀人,不由气急败坏,他派遣几名骑卒,在城下高呼:

“献沈劲首级者,赏黄金千两、良田万亩、奴婢五百人!”

‘不识好歹,这本是给你的赏赐,如今用作买你人头的赏格!’

苻健闻言沉默不语,许久,他才开口道:

谢艾离开酒泉郡,继续西进,前往接管敦煌。

沈劲根本就不想知道对方开出了什么条件。

说到底,还是因为桓熙依旧以张曜灵为凉州刺史,张氏满门,包括西平太守张瓘一家都在桓熙的控制之下,被他迁往关中。

然而高王城内六千将士,其中一千人是因为仰慕沈劲,而投奔在他麾下的私兵部曲,对其忠心耿耿。

忠义之人自然担心自己的举动给张家带来祸患,谄媚之徒更不会抗拒桓熙的统治,毕竟桓熙已经许诺过,只要归附,便可留用。

而是包括蒲坂、安邑、河北、解县、汾阴、猗氏、大阳、闻喜、东垣等九县在内的整个河东郡。

苻健听得城墙上的呼喊,恼羞成怒,他当然也不相信真的有人敢因此谋刺自己。

谢艾并未挥师向北,前往西海郡。

不过邓羌还是派遣信使绕往高王城西侧断璧,由断壁上的将士用绳索将人给拉拽上来。

苻健所言的河东郡,并非桓熙所设的河东郡。

这件事情同样并非难事,西域长史李柏等人能够干涉西域各国内政,不过是倚仗前凉的强盛。

然而,苻健已经兵临高王城外,断绝了邓羌派兵入城的可能。

往蒲坂驻军,并非是担心苻健绕过高王城,进攻关中。

当然,更重要的是谢艾需要亲自坐镇敦煌,抚纳前凉安排在西域的一众官员。

如今前凉都灭亡了,他们也成了无根的浮萍,若是不能顺势转投桓熙,借助桓熙的势力威慑各国,西域各国又怎会继续听命于他们。

下一章在下午四点前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