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大魏春>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3 / 4)

其后,则是孝文帝举国汉化,迁都洛阳。

引起的动荡也不小,如太子、鲜卑族重臣造反,以及元恪登基后元禧等人造反等等,都是元宏强行汉化的矛盾衍生。

至元宏分定姓族,将八姓为核心的鲜卑贵族融入新的门阀体制之中,与汉人士族结合起来,民族矛盾相对告一段落。

但新的矛盾又诞生了:世族门阀、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

准确来说,不应该是诞生,而是一直都存在。若追根溯源,至少要追溯到西汉后期。

东汉灭亡、三国之乱、至东晋灭亡、及南朝改朝换代如吃饭喝水,根源皆在于此。

其实相对而言,北魏初期这一矛盾不算突出。但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压制反汉集团,自道武帝起,经过太武帝、冯太后、孝文帝等掌权者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一矛质被无限加剧化。

至于南朝,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就彻底躺平了。

“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句话就是明证……

元恪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极其具有针对性、且如神来之笔般的做出了解决的措施。

其一、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武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渐式微的关陇世族,如陇西李氏、弘农杨氏。

说简单点:世族门阀的家臣和私兵越来越少。

细化到具体手段就是:上层大力起用寒门、庶族,下层大力扶持佛教,和门阀世族抢地、抢人……

其二、大肆于地州建立官学,实行世、庶分教的制度。并于京中专为寒门建立四门小学。

这只是其次,最令李承志惊叹的是元恪强力推行的“举荐连保”、“举前就学”、“逢举必考”的制度。

世族起家当官,必须由州中正考察,并由三人以上的官员保举。但新官若是犯错,乃至犯罪,就会追究保举官员的责任,除非你已经死了。

举前就学则指的是专为皇族子弟、鲜卑权贵、及世族门阀建立的太学和国子监。虽不是强制性措施,不就学也能举荐当官。但受不受重用,升不升你的官,自然是元恪说了算……

而终元恪一朝,八成以上的新晋官员,都启用自太学、国子监、四门小学。

至于逢举必考,顾名思义就是想当官必须考试。不管是世族权贵子弟还是寒门庶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