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十二卷 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辉煌的大明王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卷 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辉煌的大明王朝(1 / 2)

第十二卷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辉煌的大明王朝

这是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真理又一次被历史验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辉煌时期,《三国志通俗演义》、解缙编《永乐大典》、三宝太监下西洋、李时珍论药著书、徐光启学贯中西……可中国封建社会这最后的辉煌终究随着明朝的衰亡而渐行渐远……

朱元璋登基后有哪些举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号洪武。

朱元璋仿效刘邦治国的方法,把儿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实在太多,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国胜、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

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历经千难万险,封公也是应该的。

但刘伯温的功劳亦不在这些人之下,朱元璋亦很欣赏刘伯温,准备封他为公。

可是刘伯温坚辞不受,而是恳请皇帝放他回老家安享晚年。

朱元璋于是给了他许多钱财。

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这些人也都立过赫赫战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后,很不放心,便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来监视大臣活动,锦衣卫可直接向皇帝报告。

朱元璋还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养生息,促成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为什么火烧功臣楼?

朱元璋登基以后,忌惮功臣。

于是,他决定干脆把他们统统杀掉。

朱元璋先是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楼。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功臣们无不深受感动,称赞皇上英明。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心事,他来到皇宫,恳求朱元璋说:“如今帝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

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辞行。

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上若开庆功宴,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

等功臣楼建成了,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在京握有实权的功臣前来赴宴。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

徐达平日酒量不小,当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

酒正喝到兴头上,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

徐达连忙紧随其后。

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

徐达说:“特来保驾。”

朱元璋说:“不必,丞相请回。”

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为什么说朱元璋心狠手辣?

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看见一张画,一个妇人怀抱个西瓜骑在马上,那马脚很大。

马皇后是淮西人,淮、怀谐音,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有意讥讽马皇后脚大,因而大杀京城官民中所谓不守本分者,竟数以万计。

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冤狱,也杀了好几万人。

这样一来,侥幸苟活的朝臣,每当去上朝,即同家人诀别,因一旦去上朝,就生死难卜。

到朱元璋驾崩之时,开国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朱元璋的滥杀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

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能不说是受了其父的影响。

明朝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古时的人很注重出身。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他的出身并不好。

他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农民起义。

他很忌讳人们提起这些事,认为这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

明初,每当逢年过节,皇帝过生日、册封皇后和嗣立太子时,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要进献《贺表》。

有一天,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词句。

这本来都是颂扬皇帝的好话,不料,朱元璋读后却勃然大怒,大骂道:“这个穷酸儒生竟敢侮辱我!”

朱元璋把《贺表》摔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谁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朱元璋对他们解释说:“‘光’,就是‘秃’,这是在骂我是个秃和尚;‘生’就是‘僧’,这也是在讥讽我当过和尚;‘则’和‘贼’的读音相近,这是在骂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当过贼。

你们说,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大臣们听后个个惊得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传出一道命令,将徐一夔斩首示众。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是防不胜防,不少大臣都是因为几个字而相继送命。

有一个怀庆(在今河南)府学训导(教师),因为写了“遥瞻帝扉”四个字而被杀。

“扉”和“匪”字同音,也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

这一来官员们都害怕了:字义相同的要杀头,字音相近的也要杀头!后来,掌管礼仪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陛下,臣子们都很愚昧无知,不知道什么字应该避讳,您能否制定一个固定的格式,让臣子们都来遵守?”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了贺表的格式,颁布天下。

官吏们如遇到庆贺谢恩的事,照贺表的格式抄写一份就行了。

但文字狱并没有因此停止。

山东兖州有个名叫卢熊的知州,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书。

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写时粗心,竟把“兖”字误写成“衮”字。

朱元璋看罢,恶狠狠地骂道:“这奸贼无法无天,竟然叫我滚蛋!”

就这样,一个州官的脑袋又搬了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怎样一本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历史典籍、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三国演义》为其简称。

《三国志通俗演义》共120回,约75万字,是罗贯中的主要代表作,该书描写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余年间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演变,涉及了数不胜数的大小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描述战争的过程中,罗贯中善于抓住重点,突出人物,将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写出战争胜负原因和各方将帅的性格、气度和智谋。

谁设计了天安门?

蒯祥,人称蒯鲁班,苏州府吴县香山人,大约生于洪武年间。

公元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担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务,由于他年富力强,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今天的设计师兼工程师和施工员的工作。

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时,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要求工程建设一律遵循南京旧制。

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还要按南京宫城的形制,午门前设端门,端门前设承天门。

其中的承天门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承天门的主要图样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在这些营建活动中,蒯祥技艺高超,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他的绘图能力极强。

他不但能够迅速完成设计任务,也能较好地贯彻朱棣的意图,因此得到朱棣信任。

他后来升到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

公元1465年,明宪宗“命工部尚书白圭董造承天门”。

此时蒯祥已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执技供奉”。

明宪宗见了他,还是以“蒯鲁班”相称。

他在这次维修承天门中起了指导和顾问作用。

蒯祥死后,承天门又经过了多次的维修。

到了公元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朝从何时起停止了海运?

公元1410年,明政府扩大漕运规模,由岁运250万石增至300万石,以足国用。

为此,明成祖朱棣特令江、浙、湖广三省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必须亲自负责督运。

为适应漕运规模的扩大,从公元1411年起,又开始大规模整治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之关键地段--会通河。

该河北起山东临清州(在今山东),南至江苏淮安府之邳州(在今江苏),全长450多里。

洪武年间因河岸冲决,河道淤塞已达三分之一,故只好陆运,沿途设八个递运所,每处用民丁3000人、车200辆接力转输。

久之,给人民带来巨大困难。

六月,会通河开浚完工。

公元1416年,朱棣在淮安府清河、福兴及徐州府沽头、金钩和山东省谷城、鲁桥诸闸分别置以闸官,加强管理,以确保漕船顺利直达通州。

至此,漕运河道全部疏通。

疏通漕运后,明朝就停止了海运。

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郑和一共远航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北平是何时改名为北京的?

公元1406年,有意迁都北平的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北平宫殿;次年,正式开始修建北平城。

朝廷调集了工匠30万人,民夫近百万,云集北平。

这个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曲阳县。

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所烧。

宫殿墙壁所用的红色颜料,原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上的杏黄色颜料则产自河北宣化的烟筒山。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

次年,做好迁都准备后,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新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以前门、午门、景山、钟楼为中轴线,官衙、民居、商铺分布四周,通衢宽广,街巷整齐,气势雄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永乐大典》是如何编著而成的?

解缙,字大绅,吉水(在今江西)人,幼年聪颖好学、才思敏捷。

后来,解缙考中进士,任庶吉士。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他和胡广等人均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担任皇帝的顾问。

朱棣让解缙主持编写《永乐大典》,他从各处调来146人,开始了编纂大典工作。

一年多后,他们编成一部书,呈给朱棣。

朱棣给书题了书名叫《文献大成》,对包括解缙在内的147位编书人都赏给钞银。

但朱棣还嫌这部书简略,又让太子少师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和刑部侍郎刘季协助解缙在原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务使一切典籍都包罗在内,无一遗漏。

姚广孝是皇帝的亲信,他的参与,要钱要人谁也不敢驳回。

于是在文阁设立了编书馆,让礼部拣派有文才的官吏和四方老儒来担任纂修,选派一些书法好的国子监学员和一些外府县学中的生员担任抄写工作,前后竟动员了3000多人,由光禄寺供给伙食。

这次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将全书编成。

朱棣根据自己的年号,把这部书命名为《永乐大典》,还亲自写了序言。

《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总计37000多万字,全部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成。

朱棣在迁都时,用船将《永乐大典》运到北京宫中,藏到宫中的“文楼”里,成为稀世国宝。

宣宗为什么作《纪农》一文?

公元1430年,宣宗朱瞻基陪同皇太后拜谒长陵回宫后,作《纪农》一篇给文武大臣传阅,勉励群臣要明白世事的艰难,吏治之得失,体恤百姓之疾苦。

《纪农》一文中的题材来自宣宗从长陵归来时的所见所闻,是以与农夫对答的形式表现了农民四季劳作的艰辛。

如问:你们每天辛勤劳作,为什么要这样呢?

答:勤劳是我的本职。

问:有休息的时候吗?

答:农民耕田,春、夏、秋、冬各有所忙,啥时也不能疏忽大意而休息,稍有懈怠,一年内就有可能要受饥寒之苦。

冬天是有农暇,但又要去做县衙的劳役,是少有休息时间的。

问农夫平日见闻,农夫说起自己见过的两任县官,一任尽心民事,勤劳不懈,后虽升迁而去,百姓仍念念不忘;一任不问民之劳苦,百姓视其为陌生人。

宣宗听完农夫的一席话后,深受感动,除作《纪农》一文外,还厚赏了农夫。

况钟为什么又叫“况青天”?

况钟字伯律,江西人,曾在尚书吕震属下当小吏,因为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视,推荐他为仪制司主事。

公元1430年,有大臣说苏州的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

于是,宣宗朱瞻基就派况钟去治理苏州府。

况钟深知苏州的官吏和土豪劣绅狼狈为奸,对这些人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到任后,他假装什么都不懂,左顾右问,手下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群吏们都很高兴,私下以为这位新任太守容易欺负。

几天后,况钟召集手下宣布说:“前几天某件事是应该做的,是某某不让我做;某件事是不应该做的,是某某强迫我做的!你们有些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种手段,罪当死!”

于是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

从此,全府大震,上下都奉法职守。

况钟在苏州任期10年满了以后,当地官民2万多人请求留任况钟,得到皇帝的钦准。

长期的操劳使况钟积劳成疾,60岁时,终于死在任上,这时他已做了13年的苏州知府了。

况钟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建立祠堂纪念他,把他称为“况青天”。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

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

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

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

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

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

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

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

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

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

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

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

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

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

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

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

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

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

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

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弘治中兴”指哪一段历史?

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去世。

九月初六,明宪宗第三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

朱祐樘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始着手清理朝政,贬逐宪宗一朝的奸佞:逮捕宦官梁芳、佞人李孜省,还罢遣禅师、真人等240多人;西番法王、佛子、国师等700余名僧人被遣回本土,并追夺诰敕、印章和仪仗等物。

宪宗一朝的奸佞大多被清除。

朱祐樘统治时期,由于他任用贤能、广开言路、勤于朝政、恭俭爱民,史称“弘治中兴”。

“吴中四杰”为何人?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江南出现了“吴中四杰”,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就是唐寅、徐桢卿、文征明、祝允明,又称为“江南四大风流才子”。

也有人说江南四大才子有周文宾而无徐桢卿,但史书中并没有周文宾这个人。

唐寅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性情狂放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他潜心研究书画,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

徐祯卿记忆力很强,能过目不忘,被称为“吴中诗人之冠”;但他33岁就死了,是四人中年纪最小、寿命最短的。

四人中活得最长的是文征明。

文征明的小楷特别精细,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俊雅,他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与唐寅最投缘的是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因为他有一只手多长了个手指,便自号枝山。

祝允明5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9岁时已经能作诗。

33岁,祝允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

谁知,祝允明以后七试礼部都未成功。

明武宗的捕鱼闹剧是怎么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起兵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在南京将其“擒获”后,仍不肯回京。

实际上,武宗从京城到南京只是借“亲征”的名义游山玩水。

一路上选美行乐,哪里记得京师国事。

自公元1519年冬到南京,直到次年正月也不提回京师的事。

经大学士杨一清婉言劝谏,才勉强起驾回京。

武宗及随从数千人从南京出发,路过清江浦,太监张阳家乡在此。

于是,太监张阳在家里张灯结彩,为武宗大摆筵席,接连热闹三天。

武宗治国无方,最喜欢打猎和看捕鱼。

这时,武宗观渔的瘾又上来了,问张阳:“清江浦是著名的水乡,想必有大湖大泽可以捕鱼吧?”

张阳说:“皇上,这里有一个大潭,各条山涧里的水都汇流到那里,水很深,鱼头繁密,可以下网捕鱼。”

武宗听了很高兴,说:“那太好了,你去准备捕鱼器具,明天我去看捕鱼。”

次日,武宗带着侍从来到大潭边,环视四周,古木参天,群峰环抱着这个深水潭,真是景色优美。

武宗对张阳说:“这潭占地面积不算太大,很幽静,但要想在这里捕鱼,不能用大船,只能用小渔船。”

张阳说:“这里就有小渔船可以取用。”

武宗随即跳上大船,往潭中驶去,船行不到一里,果然看见两岸泊有许多小渔船。

于是,武宗叫侍从宫人各驾渔船,四处散开张网捕鱼。

武宗在大船上观看捕鱼,越看兴趣越浓,想亲自试试,张阳劝谏也不听。

于是,武宗跃上小船,4名太监也跟随上了小船。

2个太监撒网,2个太监划桨。

小船渐渐荡入中流,眼见水中有一条大白鱼,翻上翻下,银鳞灿灿生光,两个太监急忙撒网。

这鱼也真刁滑,两个太监网来网去怎么也捉不住。

武宗很生气,自己从船中拿出渔叉,亲手投向那大白鱼,不料用力太大,船猛地歪向一侧,武宗连同4名太监都掉到水里去了。

幸亏划船的两个太监会游泳,他们急忙游到武宗身旁,各架起武宗的一只胳膊,将武宗举出水面。

周围小渔船闻讯赶来,将武宗扶上大船,另两名太监也被救了起来。

看捕鱼闹剧到此才结束。

王守仁为什么能自创心学?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年轻时学习过道家的学说,又学习过佛家的禅理,接着学习了朱熹的学说。

朱熹认为只要默默地思考事物的道理,就能获得知识。

王守仁就照着朱熹的话,搬了椅子静静地坐在竹子面前,苦苦思考竹子的道理。

可是一连三天也没有想出一丝道理来,反而生了场大病。

从此,他对朱熹的学说起了怀疑。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守仁终于领悟到:真理本来就在人的心中,人心中本来就有真理,只是被不正确的杂念遮掩罢了。

他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纠正心中不正的念头,恢复求真向善的本性。

一旦明白自己心中本来存在的良知,就找到了真理,成为圣人了,这就是“心学”。

明廷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发生的?

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后嗣,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

世宗以亲王的身份入承大统后,明廷中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世宗的父亲受封兴献王,他们那一脉是朱家的小宗。

根据儒家的规定,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

世宗虽不可能成为武宗的儿子,却必须作孝宗(朱厚照的父亲)的儿子,即所谓“继嗣不继统”。

世宗应称伯父孝宗为父亲,称孝宗的皇后为母亲;而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改称自己的母亲为叔母。

但世宗继承堂兄的皇位后,决意推崇私亲,自立皇系,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

新科进士张璁是个极善揣摩圣意的人,他说世宗是继承堂兄的帝位,不是继承伯父的帝位;是入继帝统,不是入继大宗。

孝宗有自己的儿子,如果一定要大宗不绝的话,不应该为孝宗立后,而应该为武宗立后。

所以,世宗不应改变称呼。

这就是与宰相杨廷和等人的主张针锋相对的“继统不继嗣”论。

杨延和得知后大怒,把张璁贬到了南京。

恰巧此时宫中发生火灾,杨延和乘机指出这是老天爷对违反礼教之徒的一种惩罚。

世宗母子只好遵照礼教行事。

不久后,世宗又坚持追封。

杨延和提出辞官,世宗立即批准,并把张璁召回北京。

朝中重臣纷纷上奏章攻击张璁,但世宗反而擢升张璁为宰相。

公元1524年,世宗正式下令: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称父亲。

于是,包括各部尚书在内的朝廷重臣数百人一齐集合在左顺门外匐伏跪下,大喊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称号。

世宗丝毫不为所动,下令逮捕官员134人,投入锦衣卫诏狱。

此后,再无人敢在世宗面前提起“统嗣之争”。

这场围绕继统和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政治论争,史称“大礼议”之争。

严嵩是怎么倒台的?

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大学士严嵩因为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的地位。

严嵩只知道拍马奉承,讨得世宗欢心。

他当上首辅后,和他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卖国求荣。

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更是义愤填膺。

杨继盛,保定人。

杨继盛为人正直,看不下严嵩的行为,就向世宗上奏章弹劾严嵩,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

严嵩气急败坏,在世宗面前反咬一口,诬陷杨继盛。

世宗大怒,把杨继盛关进大牢。

后来,严嵩撺掇世宗把杨继盛杀了。

严嵩掌权期间,作恶多端。

御史邹应龙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劾严世蕃下手。

世宗看了邹应龙弹劾严世蕃的奏章后,下令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勒令严嵩退休。

严世蕃和他的同党还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盗,还勾结倭寇,准备逃到日本。

这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

世宗看了这份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即下令把严世蕃和他的同党处死,把严嵩革职为民。

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彻底倒台了。

明世宗为什么要为猫立碑?

世宗曾命令各宫后妃和太监养猫。

这些猫都有名字,雄的称“某小厮”,雌的称“某丫头”,阉猫则称“某老爷”。

得到世宗和后妃宠爱的猫还被封赠“管事”职衔,有职衔的猫称“某管事”或“猫管事”。

世宗靠榨取民脂民膏来供养这个奇特的猫王国,光是乾明门的12只猫,每年就得支用猪肉800多公斤,肝365副。

这大量的肝和肉列入世宗御用开支,下令向各州县百姓搜刮。

世宗宫中有一只猫,堪称是猫中骄子。

此猫双眉洁白如玉,世宗赐御名“霜眉”。

“霜眉”性情温驯,日夜伴随世宗,碰上他闭目养神时,“霜眉”即使饥渴或者要便溺,也必定等他醒来才离开,因此被封为“虬龙”。

一天,“虬龙”死了,世宗如丧考妣,降旨重葬,并庄严立碑,亲题“虬龙墓”三字。

后来,世宗在西苑永寿宫宠爱的一只狮猫死了,他竟传旨制金棺,葬于万寿山麓,还命大臣撰祭文荐度超生。

有一位袁姓侍讲学士因在祭文中诌出一句“化狮作龙”,算是神来之笔,深得世宗赏识,加一品入内阁做了大官。

民族英雄戚继光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疆场,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

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25岁时,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后来,戚继光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公元1563年,明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率兵进剿倭寇,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

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

公元1564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

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

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驱逐后,广东倭患严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广东的倭寇。

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荡平。

海瑞是怎么备棺上书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