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2)(1 / 2)

第十卷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2)

西夏国为什么始终被宋朝压制?

公元1038年,赵元昊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为大夏。

因为大夏国在宋朝的西北方向,历史上就被称为西夏。

赵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兴庆(在今宁夏)。

西夏控制着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

赵元昊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西夏的官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西夏文字。

公元1041年,元昊亲自领兵攻打渭州(在今甘肃)。

宋朝大臣韩琦在那里指挥,范仲淹劝韩琦以守为主,但韩琦却主张主动出击,结果导致了好水川战役的失利。

宋朝既要和辽作战,又要和西夏作战,并且都打了败仗,不得不花钱买和平。

由于连年打仗,党项族的生活也很困难,加之赵元昊看到自己的力量灭不了北宋,不如答应议和。

于是,公元1044年年底,宋和西夏立下盟约,西夏对宋称臣,但宋每年要赐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赵元昊名义上是宋朝封的王,而实际上就是西夏的皇帝。

两国议和后,在边境上开设了许多市场,西夏人通过市场和内地人做买卖,西夏的政权不断稳固。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队所灭,前后共统治了90年。

什么事件是王安石变法的铺垫?

公元1043年,宋仁宗赵祯面对内外困局,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为谏官,“欲更天下弊事”,实行改革。

范仲淹在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综合自己多年来的改革思想,于当年九月写成《答手诏条陈十事》,呈给赵祯,作为他改革的基本方案。

方案的内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等。

随后,宋朝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的改革,时称“庆历新政”。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张严格考核各级官吏,限制特权势力。

在经济上,为了挽救财政危机,范仲淹主张“劝课农桑”,减轻徭役“以宽民力”。

在军事上,范仲淹主张“兵在于民,且耕且战”和“择将于伍”。

庆历新政的措施侵犯到一些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宰相章得象联合台谏官员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朋党”,说他们“欺罔擅权”、“怀奸不忠”;夏竦诬陷富弼密谋废仁宗。

范仲淹、富弼被迫出朝,反对派乘机排挤拥护新政的官员。

公元1045年,杜衍、韩琦、欧阳修也先后遭贬出朝,“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没有改变大宋王朝的内外交困,但却为王安石变法吹响了前奏。

狄青为什么能从士兵做到枢密使?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

赵元昊称帝以后,宋朝抽调了一部分禁军到山西去防备西夏的进攻,狄青是这批禁军中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

一次,西夏兵进攻保安,狄青主动要求担任先锋,出击西夏军。

狄青上阵之前,总要先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再戴上一个假面具,只露出两只眼睛。

他手拿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

西夏士兵本来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就很害怕,再看到狄青这么勇猛,顿时阵脚大乱,纷纷败退。

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从此,西夏士兵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上阵了。

一次,南方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叛乱,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建立了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

公元1052年,宋仁宗赵祯命狄青率军平叛。

狄青受命之后,于同年十月调来精锐骑兵15000,用瞒天过海计攻占了昆仑关;又乘胜追击,攻克邕州,平定了叛乱。

由于战功卓著,狄青不断得到提升,最后当上了掌管大宋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由一个大宋士兵到枢密使的奋斗史!

“文坛三苏”中谁最有名气?

在北宋时期,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享有盛誉,被时人称为“文坛三苏”。

而在后人的评述之中,苏氏父子也以其散文成就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家之位。

像这样一门三父子皆以文闻名的现象,堪称古今罕有。

而这苏氏三父子中,要说名气最大的,还得数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

青年时,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科举考试。

判定试卷的时候,众考官认为苏轼的文章应评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欲评第一的文章为弟子曾巩所作,恐遭人非议,于是将其改评第二。

启封后,方知文章为苏轼所作,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后来,苏轼按照考生的惯例,去拜见主考老师。

苏轼不仅温文尔雅、气度不凡,而且谈吐潇洒、举止大方,处处显出出众的才华。

欧阳修既高兴、又惭愧,便对他的老同事,也是宋代的一个著名诗人梅尧臣说:“这样出众的人才,真是难得,我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

沈括的成就有哪些?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办事认真细致,对地理尤其精通。

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去巡视。

他假借打猎的名义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

回到定州后,沈括让木工用木板根据他制成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

第二年,就叫沈括做全国地图的编制工作。

12年后,沈括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成就突出,而且是个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的科学家。

他曾经为了确定北极星的位置,一连3个月在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确切位置。

沈括晚年时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闲居。

在那里,他把一生研究的科学成果都记载下来,写成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

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

司马光为什么一心著史?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字君实,号迂夫,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做官后,研读了很多史书,发现自古以来的史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却没有一部通史。

于是,他参考了众多史书,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给书取名为《通志》。

《通志》编成,正是宋英宗在位。

司马光于是把它献给英宗。

英宗读过以后,认为该书对治国理政很有帮助,就专门给司马光设立了一个书局,让司马光全权组织编写人员,准许他们借阅官府的藏书。

英宗的支持使司马光得到极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和、范祖禹等做助手,组成了一个编写机构,把《通志》写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又把新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神宗。

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读了司马光的稿子后,更是高兴。

他认为司马光的书,可帮助皇帝了解历代盛衰,以为镜鉴。

于是,神宗把《通志》改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王安石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

王安石受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时,司马光是翰林学士。

司马光思想保守,与王安石愈来愈谈不到一起。

后来,王安石被升为宰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司马光拼命反对,同老朋友彻底闹翻了。

一气之下,司马光向神宗辞职,离开京城到了洛阳,一心编写《资治通鉴》去了。

司马光前后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全部写完。

龟山先生是谁的雅号?

宋朝文风大盛,文人们的求知意识浓厚。

当时的程颢、程颐兄弟都是极有学问的人。

哥哥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弟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

他们都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由于他们都为人持正严谨,很有学问,所以人们都很尊重他们,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求学,杨时和游酢就是其中的两位。

杨时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他曾对人说:“我两肘不离书案达30年,方觉得学问有所长进,故而不敢稍有懈怠。”

可见其治学是何等用功!杨时跟一般文士不同,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几次放弃做官的机会,一心致力于理学研究。

当时程颢在河南颖昌,杨时经常登门求教。

后来,程颢病逝,杨时十分悲痛,发誓要把老师的理论发扬光大。

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杨时决定奔赴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杨时的密友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

来到洛阳后,杨时与游酢稍作休息,便直奔程颐家门而去。

二人走在路上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不多时,天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立在窗下,等候他醒来。

这时,风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

他们俩虽然冷得很,却连跺跺脚都不肯,生怕惊动了先生。

雪渐渐漫过了他们的脚踝,可他们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程颐醒来后,见到窗外雪人似的杨时和游酢,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后来,杨时和游酢都成为厚学之士。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而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米芾为什么被称为书坛怪杰?

米芾,字元章,是宋代著名书画家,“宋书四大家”之一。

米芾为人放荡不羁,举止癫狂,人称“米癫”。

米芾最喜欢石头,有一天在两个家人的陪同下到郊外游玩,正在行走之间,发现路旁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他顿时欣喜若狂,立刻下马,整理衣冠,伏首大拜,并口中念念有词:“石兄,受我一拜。”

此事后被传为佳话,妇孺皆知。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临摹的功夫尤其精深。

我们现今看到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临摹的。

一次,有个商人拿着一幅唐朝的真迹,有意要卖给米芾,他说:“你先放这里,7天后你再来。

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不要,你把字拿走。”

第七天,商人来了。

米芾说:“字我看了,不错,只是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它拿走吧。”

说着把卷轴打开,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幅字?”

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

就把字拿走了。

但是,第二天商人拿着那幅字又来了。

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就在家里等你。”

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

米芾大笑:“你不来找我,我也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

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我。”

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

米芾在朋友中叙说此事,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阿骨打为什么能成为金太祖?

公元1112年春,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到春州(在今黑龙江)巡游,兴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捕鱼,并且命令当地的女真各部酋长都到春州朝见。

当地习俗,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给死去的祖先上供,并且摆酒宴庆祝,叫做头鱼宴。

这一年,天柞帝在春州举行了头鱼宴。

头鱼宴上,天祚帝几杯酒下肚,有了几分醉意,叫女真酋长们给他跳舞。

那些酋长虽不情愿,却不敢违抗命令,就挨个跳起舞来,唯有一个青年人神情冷漠,两眼望着天祚帝,一动也不动,这个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儿子,名叫完颜阿骨打。

天祚帝见阿骨打居然敢违背自己的旨意,很不高兴,一再催促他跳。

一些酋长怕阿骨打得罪天祚帝,也从旁劝他。

可是不管好说歹说,阿骨打就是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台。

这场头鱼宴闹得不欢而散。

天祚帝当场没有发作,散席后生气地跟大臣萧奉先说不如趁早杀了阿骨打,免得日后发生祸患。

但萧奉先劝天祚帝不值得跟阿骨打计较,天祚帝就把这事搁在了一边。

后来,天祚帝数次召见阿骨打,阿骨打都假称有病没有去。

不久,阿骨打的父亲乌雅束死去,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他建筑城堡,训练人马,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准备起兵反辽。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在今黑龙江)正式称帝,建立金国,是为金太祖。

谁是皇帝书法家?

宋徽宗赵佶是个标准的文人,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尤其在书法上有较高的造诣。

赵佶的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体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

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

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赵佶瘦金体的杰作。

赵佶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为后人竞相仿效。

《清明上河图》是如何问世的?

宋神宗时,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还有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虽然后人已经无缘得见当时的盛景,但一位画家用他的如椽巨笔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卷,这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东武(今诸城)人。

他早年游学汴京,学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在位时供职于翰林图画院。

《清明上河图》是他存世的唯一画作,描绘的是汴京夏末秋初的景象。

“清明”一词,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而不是指节气的名称。

画面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大桥西侧有许多摊贩和游客。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

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将它呈献给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他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辽国是被谁灭掉的?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了彻底消灭辽,开展了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攻取五京的步骤是,逐次攻占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战略计划周密得当。

金军与辽军鏖战时,宋朝想乘机夺回被辽国侵占已久的燕云十六州,于是与金相约一起攻打辽国。

公元1120年,宋、金两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朝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以后,宋朝将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纳给金国,金国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

因为双方使臣经由渤海往来洽谈,所以这次盟约称为“海上之盟”。

公元1123年,金太祖阿骨打病死,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

第二年,辽军在宋、金的夹攻下迅速崩溃,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新城东被擒获,辽朝灭亡。

“靖康之变”导致哪个王朝灭亡?

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颜晟借口宋朝破坏了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分两路南下进攻宋朝。

第二年初,由金右副元帅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渡过了黄河,长驱直入,进逼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自称太上皇,带着2万亲兵到南方避难。

面对金兵烧抢掠杀,大宋朝廷内部分成主战与投降两派。

投降派主张割地求和,抗战派首领兵部侍郎李纲则主张坚决抵抗。

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初七(公元1126年1月31日),东京保卫战打响了。

金人看到宋军士气大振,援军又不断到来,自己孤军深入,恐遭不测,便主动撤围而去。

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以成功而告终。

同年四月,太上皇赵佶以为东京已经平安无事,便回到开封,继续过他荒淫糜烂的日子。

不久,李纲又被夺去兵权,贬到扬州去了。

八月,金太宗又出兵大规模南侵,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为左、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向北宋进攻。

完颜宗翰的军队猛攻太原,直至九月初,太原城被攻破。

十一月,宗翰从太原领军南下,一路上所遇的宋军,不是弃城逃走,就是乖乖投降,所以金兵南下很顺利,很快就打过了黄河。

东路的完颜宗望大军只用了20天的时间就攻到了开封城下。

宗翰领兵赶到,两军会合一处,驻扎于开封城南薰门外,再次把开封城包围。

开封城内,守军缺少装备,满朝上下慌作一团。

不久,金军攻入开封城。

当爱国将士在城中和敌人展开巷战之时,赵桓却使人去金营求和。

被派去金营求和的使者回来报告赵桓,金军提出必须皇帝亲自去谈判。

于是,赵桓带领几个大臣到金营,献上降表,跪地向金国称臣。

金兵在开封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查封了宋朝各个衙门的金银财物。

公元1127年初,金兵又先后扣留了钦宗、徽宗,金太宗下诏废去他们的帝位,将他们俩连同宋宫里的太后、皇后、妃子、公主以及亲王、大臣和各种手工业工匠一共3000多人,一起押到金国,当作奴隶使用。

不仅如此,北宋都城里收藏的各种图书、乐器、天文仪器、金银财宝也叫金兵抢劫一空。

这样,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了。

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历史上称这件事为“靖康之变”。

宋徽宗为什么迷恋李师师?

宋徽宗赵佶信奉中国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说法。

正好,赵佶遇到了名满京城的青楼歌妓李师师。

赵佶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时,就被李师师冷艳的气质迷住了。

李师师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这一切都构成了“冷美人”的基调,很符合风流皇帝赵佶的口味。

李师师原是一位穷染匠的女儿,本姓王,小时候因为父母双亡,所以为隶属娼籍的李姥收养,从此改姓李,名师师。

经过李姥多年调教,李师师成为风姿绰约、技艺卓越的歌妓,芳名远扬开封城。

赵佶第一次打扮成商人模样去见李师师时,李师师没有半点曲意讨好的媚态,看起来淡雅,闻起来馨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情大好。

难能可贵的是,当李师师得知赵佶的真实身份后,还是不卑不亢。

后来两个人相恋,李师师并没有利用赵佶对她的宠爱去要求荣华富贵,她只是把他当成恋人对待,与他论诗词、评书画、弹琴曲、下围棋,倾听他的烦恼,分享他的喜悦。

倒是赵佶与她感情日深,多次提出让她进宫,都遭拒绝。

你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吗?

李清照,历城(今济南)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易安体”,被推为“词采第一”,以刚柔相济见胜,是一代婉约派词宗,诸多诗词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从小喜欢诗画,尤其在作词方面,造诣颇高。

18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了婚,夫妻俩相敬如宾,除都能诗善文外,还共有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的嗜好。

及至赵明诚步入仕途,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还因此特意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进行有序的摆放。

过了几年,赵明诚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李清照留在家里。

李清照就用词的形式写信给赵明诚,这些信都特别优美,饱含着感情;赵明诚看了非常感动,也常常写词给李清照。

有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一个人在家里饮酒、赏菊,觉得丈夫不在身边,很寂寞。

她马上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词,叫《醉花阴》:薄雾浓云秋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妙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李清照想丈夫赵明诚想得发愁,身体也因为吃不下、睡不好,比菊花还瘦。

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非常感动,觉得写得太好了。

他决心要写一首比他妻子写得还好的词,就关起门来,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写了3天3夜,终于写出了50首词。

赵明诚把李清照的那首和自己的50首混在一起,给他的朋友看,让他评一评哪一首最好。

结果,他的朋友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句写得最好。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

但在战乱年代,要想整理和保存这些文物谈何容易。

当东京被金兵攻陷时,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

不久,金兵四处剽掠,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

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15车。

而随着金兵南下,凝聚着李清照所有心血的家中文物,竟被战火烧为灰烬。

南宋建立后,赵明诚被派到湖州当知府。

兵荒马乱,李清照未能随他上任。

临走时,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说:“瞧着办吧。

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

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李清照神情凝重地点点头。

不幸,赵明诚这次去湖州赴任,竟与李清照从此阴阳两隔。

金人为什么都怕岳飞?

在岳飞年少时,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国和北宋。

已练就一身本领的岳飞为了尽忠报国,毅然参军。

在抗击金国的入侵中,他屡立战功,后来做了统帅。

岳飞打仗十分厉害,金军暗地里都叫岳飞为“岳爷爷”。

这年秋天,金兀术带领金军又来进犯中原,岳飞带领10万大军前去迎敌。

宋军来到一处群山起伏的地方,只见山坡陡峭,遍地是荒草和乱石头,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通往山中,群山之中是一片平地。

岳飞仔细看了周围的山势,问手下的军士:“这是什么地方?”

军士答道:“爱华山。”

岳飞心中暗想:这里正好埋伏兵马,要是把金兵引到这里,一定能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于是,岳飞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这时,先头部队的人马回来了。

他们吃了败战,将军吉青说:“金兵的士气正盛,恐怕不能轻易取胜。”

岳飞让士兵们不用担心,吃好饭、睡好觉,准备明天开战。

第二天一早,岳飞开始调兵遣将。

他命令吉青带300兵马前去诱敌,把金兵引进爱华山。

接着命令张显带领2万人马、200弓箭手埋伏在东山,听到炮响,就摆开阵势捉拿兀术。

又命令王贵和牛皋带领2万人马和弓箭手埋伏在北山。

岳飞又命令周青和岳云带领2万兵马埋伏在西山,他们的任务就是听炮响为号,挡住金兵前进的道路。

南山也是2万兵马,防止敌人从那里逃跑。

营房里,岳飞留下5000士兵看守粮草,自己带领一万多兵马专等金兵到来。

吉青带领300兵士去迎击金军,刚走上大道,就听见前面马嘶人喊,金兀术带领几万人马杀了过来。

打了没几个回合,吉青就装着打不过的样子跑了。

金兀术紧紧追赶,吉青在前,金兀术在后,眼看着进了爱华山,兀术的军队也跟着进了山口。

这时候,兀术停下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地势,觉得不妙,惊慌失措地对部下说:“赶快退出去。”

但一切都晚了。

只听见一声炮响,周围的山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活捉金兀术!”

金军被团团围在中间。

帅字大旗下,岳飞骑着白马,手拿长枪,高喊道:“你这蟊贼,欺负我中国无人,今天来送死,先吃我一枪。”

岳飞举枪向前,金兀术忙用斧来挡,两人杀成一团。

这时,金军的骑兵部队发挥不了优势,宋军将士人人奋勇向前,直杀得金军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四处逃命。

金兀术不敢恋战,带领残兵败将拼杀出一条血路,往西北方向逃跑了。

后来,岳飞带领岳家军把金军打得就像丧家狗,金军将士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们只要听说岳家军来了,吓得掉头就跑。

谁是中国史上第一奸臣?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汉奸,但任何人和秦桧相比都稍逊一筹,千古第一奸非秦桧莫属。

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也被俘到金国。

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忠诚,又有才干,就把他交给大将挞懒任用。

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公元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

为什么要秦桧同行呢?

挞懒认为内外勾结才能彻底打败南宋,这个“内”只有秦桧可用。

而秦桧投降金国,南宋朝野还没人知道,金人准备把秦桧作为合适的人选派回南宋做内应。

山阳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

秦桧等则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要杀他。

秦桧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

这里的秀才应该知道我。”

有个卖酒的王秀才装作认识秦桧的样子,就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

大家以为王秀才认识秦桧,就以礼相待,把秦桧送到了临安(今杭州)。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的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朝,而大批不愿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

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写给金朝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

赵构感到秦桧的主张很合他的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

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呢。”

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爬上了宰相宝座。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明目张胆地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

公元1141年,秦桧密奏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

后来,在秦桧的运作下,南宋与金达成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

接着,秦桧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不愧是千古第一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朱熹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他从10岁起就开始攻读四书五经,除了这些,他还读了诸子百家、兵书史书等。

他曾经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学者李侗。

公元1148年,19岁的朱熹中了进士。

朱熹当了7年官,仅仅有46天上朝议政。

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在福建的武夷山和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他继承程颢、程颐的学说,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理,就是“天理”。

它在政治和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些思想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深刻影响了近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承。

辛弃疾是抗金名将吗?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诞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时宋朝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12个年头。

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

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

他不但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武艺。

后来,他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

当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广大地区的抗金武装队伍纷纷建立,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壮大。

耿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

为了加强抗金力量,辛弃疾就带了队伍归属耿京。

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

可是,谁知就在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后,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张安国诱骗一部分队伍叛附金营。

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伙伴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

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了金营。

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

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

这时,他们的行动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

“放火!”

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

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敌营乱作一团。

辛弃疾骑在战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

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箭,直朝敌丛奔驰。

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嗷嗷的惨叫。

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齐杀出敌营。

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

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

就这样饥不暇食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淮河,进入南宋境内。

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赴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贼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

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英雄气概已展露无遗!

宋孝宗是如何受困于“孝”的?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昚,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

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的皇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

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

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

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当。”

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

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

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

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

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

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赵眘登基后,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党羽,表现出主战反和的立场。

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

赵构虽然已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

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现状。

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

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

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

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

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惇,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

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或许将重新改写。

如何看待隆兴和议?

宋孝宗赵眘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抗金统帅和名相张浚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

这为主和派抓到了口实,在太上皇赵构的支持下,他们更加积极主张和议。

金国方面,初登帝位的金世宗完颜雍,忙于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向宋派出使臣议和。

公元1164年,在赵构的影响下,宋、金双方终于就和平条件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世为叔侄之国,不再向金称臣;改岁贡为岁币,宋每年给金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宋放弃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等六州,两国疆界还以绍兴和议为准;不遣返叛亡之人,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宋、金对峙新形势的产物,宋、金间旧的不平等关系虽有所改变,但对南宋来说仍是十分屈辱。

楼璹《耕织图》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楼璹,字寿玉,南宋人,出生在鄞县(在今浙江)。

他曾经在于潜县做过县令,于潜县位于临安(今杭州)西边,处于天目山山麓,是天目溪的发源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