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1 / 2)

第六卷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

李广为何到死难封侯?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拼杀七十余场,胜多败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劲敌。

但是,李广却因各种原因总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手下的将校们被封侯的人已有几十个,而李广自己却依然没有被封侯。

一齐出道且能力和声名都远远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经身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时,李广依然是一个普通将军。

李广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讨论自己难封侯这件事。

王朔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

这是我引为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为什么说桑弘羊是理财高手?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13岁入侍宫中。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深得汉武帝刘彻宠信。

刘彻在位时,由于连年征伐匈奴,需要花费大量钱财,于是找来桑弘羊商议。

刘彻问桑弘羊:“朕决心抗击匈奴,但和匈奴打仗需要大量军费,能不能增加农民的税收?”

桑弘羊说:“不可以。

现在农民的负担够重了,除了交地税、服劳役外,还要用现钱缴纳赋税。

如果农民不堪重负,他们会起来反抗,政局就会不稳定。”

刘彻问:“到哪里去筹集军费开支所需的钱呢?”

桑弘羊说:“天下有的是钱,却不掌握在您的手中。

如果把它们拿出来,别说这点军费开支,就是要再多的钱也没问题。”

刘彻一听,急忙问道:“你快说,从什么地方弄钱?”

桑弘羊说:“本朝开国以来,冶铁煮盐都是商人去做,这些商人垄断了盐铁的生产和买卖,开采费用又不高,所以获利丰厚。

如果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回来,由官府实行专卖,既对国家财政有利,又能抑制豪强势力。”

刘彻高兴地说:“好,朕就按你的办法去做。”

桑弘羊在刘彻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措施,用他卓越的理财能力,为西汉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陵降匈奴有什么隐情?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勇猛善战,非常有才能,却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上司李广利。

李广利嫉才妒贤,心胸狭窄。

公元前98年,李广利率领1万精兵从酒泉出发,从天山右侧攻击匈奴右贤王的军队。

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管后勤辎重。

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便对刘彻说:“如果给我5000精兵,我就可以直接冲进匈奴单于的大帐!”

刘彻听后很高兴,真给了李陵5000精兵,让他攻击匈奴。

一个月后,李陵的军队到达浚稽山(今蒙古图音河南),与单于的3万骑兵相遇。

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汉军。

李陵赶紧命令军士放箭,千弩俱发,匈奴兵应弦而倒。

匈奴兵溃逃,汉军乘胜追击,杀掉数千人。

单于大惊失色,又聚集了镇守其他地方的8万兵马攻击李陵。

李陵寡不敌众,边打边后退,向南走了几天后,才到达安全地带。

这次,李陵的士兵又杀了匈奴兵三千多人。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不畏惧的对手,匈奴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已退至离汉朝边塞不远的地方,单于也担心自己会中敌人引敌深入而围歼之计,因此准备撤走。

就在这时,汉军中一个军官投降匈奴,并告诉匈奴,李陵的军队并没有后援,并且箭矢也快用完了。

单于大喜,更猛烈地攻击汉军。

最后,李陵军队的士兵几乎死光,李陵本人也被匈奴俘虏。

刘彻听说李陵被俘,便杀了李陵全家老小。

本来,李陵是想逃回去继续为汉朝建功立业的,当刘彻杀了他全家后,他很难过,无奈之下,就投降匈奴了。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的祖先做过周代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丰富,在汉武帝时担任太史令。

司马谈寄望儿子能够传承自己的学业,自幼就对司马迁进行全面的教育。

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在文学和历史两方面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从20岁开始,司马迁到各地去游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司马迁每到一处,凡是典籍中有记载或传说中著名的地方,都要亲身去考察踏勘,拜访当地的老年人。

经过长年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写作《史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因病辞世。

司马谈生前正着手撰写一部历史书,已经搜集准备了材料,但才要动笔,便重病缠身。

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再三嘱咐他要了却他的心愿--著史。

司马迁眼含热泪,连声应诺,接受父亲的遗训。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撰写父亲没能写完的史书。

这时,他有机会接触中央政府的各种文件档案,并且在皇家藏书中博览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为丰富了,搜集到的资料也更加完备了。

然而,当司马迁48岁时,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司马迁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所俘,刘彻一怒之下,将他的全家都处死了。

李陵得到这消息,被逼无奈投降了匈奴。

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对李陵较为了解,他在刘彻面前为李陵辩解,触怒了刘彻,受到宫刑的处罚。

虽然没有危及生命,却令司马迁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司马迁悲痛万分,几次想要自尽,可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不甘心就此死去。

司马迁决心顽强地活着,将那部史书写完。

经过多年的艰辛笔耕,在53岁时,司马迁基本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计130篇,52万多字。

其中包括“本纪”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简明实用;“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载各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重要官吏、名人、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还有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

你了解苏武的传奇经历吗?

公元前100年,刘彻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却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

刘彻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

单于见苏武送礼上门,以为汉朝软弱,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极其傲慢无礼,并企图利用前次投降匈奴的汉朝使者卫律威逼苏武卖国求荣。

苏武严辞拒绝叛徒卫律的游说,把叛徒卫律骂得狗血淋头。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借此逼他屈服。

当时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

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

几天过去了,他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便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去放羊。

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

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汉庭。

公元前85年,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裂成了三个部落。

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求和。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长安。

王昭君为什么出塞?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为了巩固和汉朝的关系,他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汉元帝为了保证北部边境安全,决定挑选一位漂亮的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妻。

后宫的宫女听说要她们远嫁塞外,没有一个答应。

正在管事的太监急得团团转时,来了个应募人,她就是王昭君。

宫中的无聊生活,使王昭君感到厌倦,现在有了跳出樊笼的机会,她不愿放弃。

管事的宦官立即上奏汉元帝,汉元帝下旨应允。

王昭君出行的那天,长安街道张灯结彩,京城的大小官员都来给她送行。

王昭君出塞时带去的礼物非常多,一长溜骡马的背上驮满了东西,别的不说,光是丝织品就有一千八百匹。

呼韩邪单于欣喜万分,既娶到年轻美貌的妻子,又加强了同汉朝的关系。

他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给匈奴带来安宁的皇后。

王昭君出塞后的第二年,给呼韩邪单于生了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

几年以后,呼韩邪单于病故,他的另一个儿子复株累单于即位。

按照匈奴人习俗,复株累单于娶王昭君为妻。

以后,王昭君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

汉哀帝为什么会失江山?

公元前7年,刚继位的汉哀帝无心处理国政,只顾宠爱那个柔媚的弄臣董贤。

董贤是太子的侍从官,年少又漂亮,哀帝看上了他,起居相随,形影不离。

一次,两人白天睡在一起,汉哀帝一觉睡醒,想从被窝里爬出来,可衣袖却被董贤压住,欲将衣袖掣回,又不忍惊动董贤。

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

从此,汉语有了“断袖之癖”一词,成为同性恋代称。

哀帝封董贤为大司马,仍嫌不够,在一次宴会上竟然说:要把天下也让给这个22岁的白面相公。

后来,哀帝死,董贤失掉靠山,被抄家。

哀帝如此忠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汉。

真是“断袖之癖”失江山啊!

王莽改制的结局如何?

公元前16年,王莽受叔叔王商的推荐,被汉平帝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

又过了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这时的皇室中,仅还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争权。

为防止他们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王莽通过逼他们自杀等各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

然后,自己又在朝廷中安插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

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份,地位更加显赫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14岁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

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不利,就寻找机会杀害了平帝。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当然没有儿子。

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

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

公元9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

改国号叫“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

这样,从刘邦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但王莽改制最终失败。

绿林、赤眉起义分别由谁领导?

王莽称帝建立新朝不到10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公元17年,长江中游地区连年灾荒,饥民们在王匡、王凤兄弟领导下发动起义。

因为这支起义军最初驻扎在绿林山,故称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地区瘟疫蔓延,绿林军离开绿林山,一路由王常等率领,叫做“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等率领,叫做“新市兵”。

分散的绿林军到处攻打地主武装,发展很快。

他们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

公元18年,青州、徐州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琊人樊崇率百余人于莒县起义。

起义军人人皆以赤色涂眉,因而被称为“赤眉军”。

公元22年,起义军与新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展开激战,新军大败。

起义军乘胜追击,攻至无盐,杀敌万余。

这次战役后,赤眉军势力大增,人数发展到十几万人。

他们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瓦解了王莽在东部的统治。

绿林、赤眉大起义的爆发,使王莽的新朝统治摇摇欲坠了。

刘玄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就在绿林、赤眉起义席卷全国的时候,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造反。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汉宗室刘縯、刘秀两人怨恨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的做法,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

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王莽的几名大将,声势越来越强大。

绿林军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推选出一个负责统一指挥的首领,这样才能统一号令。

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主张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这样才能符合人心。

于是,舂陵兵推举刘縯,可是其他各路的将领都不同意。

经过商议,众人立了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

公元23年,刘玄正式做了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

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又封了其他的将领。

从此,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刘秀在哪一场战役中扬名天下?

更始帝刘玄做了皇帝后,就派大将四处攻伐城池。

眼看汉军长驱直入,王莽慌了手脚,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军四十余万,气势汹汹地向昆阳扑来,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当时昆阳城内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敌我力量悬殊,汉军众将认为:如果敌军长期围困,昆阳必被攻陷。

于是,刘秀和李轶率领11名骑兵,冒死从城南突破重围去别处搬求救兵。

刘秀刚离开昆阳,王邑、王寻就命令士兵挖地道,并用冲车撞城门,箭像雨一样落在昆阳城里。

汉军顽强应战,一次次击退了王莽军的进攻。

这时,刘秀等人已赶到郾城和定陵,带着援军赶赴昆阳,向数倍于己的王莽军冲去。

为了鼓舞城里守军的士气,刘秀修书一封,谎称另一支汉军主力已攻破宛城,派使者给城里守军送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