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说话不要太老实>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2)(1 / 2)

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2)

3、聪明人适时沉默,老实人滔滔不绝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沉默,但是有些时候,适时沉默比说话更有效果。

当两个人话不投机的时候,就要少说。

其实万言万当,很多时候都不如一默。

忧愁烦恼,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保持沉默,即使想说,也要找知己诉说。

聪明人的故事:

殷纣王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不分昼夜地设宴饮酒作乐。

有一天连当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了。

他问左右大臣,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

于是,他就派人去问箕子。

箕子是王族中十分贤能的人,他对身边的侍从说:“作为一国之君,日期都不知道,看来世道是该变变了。

既然如此,别人都说忘了日子,如果只有我说知道的话,那么大王就会对我起戒心,我就很危险了。”

这样,箕子就对来问日子的差使说:“我也醉得忘了日子了。”

箕子巧装糊涂,明明知道也佯装不知,消除了纣王的戒心,从而也免遭了杀身之祸。

老实人的故事:

从前有个干部特别爱长篇大论,有一次,他到农村开大会,召集了全村人都参加。

为了让大家都能听到,他找一个农户借了个小板凳,便站在小板凳上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听得饶有兴趣。

这个人看大家兴致还可以,于是继续讲了下去,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后来,陆续有人离开了,这个干部以为是自己没有讲好大家才离开,于是又把刚才讲过的东西重复了一遍。

这时离开的人更多了,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老太太还在听他讲。

于是他问那个老太太为什么这么愿意听他讲话?

老太太说她只不过是想拿回他踩着的那个小板凳。

·话不投机,就要少说

如果话不投机,就要少说。

但老实人经常忘记这条经验,越是话不投机,说得越多,生怕别人没有听清楚自己的意思。

人与人对话很多时候是凭借感觉的,感觉对了,话语自然就多。

同种性格、有相同经历的人往往共同话题多,原因就在于同样的性格和共同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同样的感觉。

当感觉不对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少说话,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对于别人来说可能都不值得相信。

在交流中,话一多,就容易失言,更难取得别人的信任。

有些时候,或许你想活跃气氛,但是别人却容易认为你轻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冷场就冷场,并不是你的责任,你没有必要通过自我贬低让场面活跃起来,话不投机的时候就要少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想交谈下去,就要找恰当的机会。

话不投机很多时候还是因为机会不好。

历史上,忠臣进谏有的容易采纳,有的却始终无法采纳,有部分原因是时机不对。

其实谈话的最好时机是别人对你有所求的时候,尤其是请教你问题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说的话是针对他的问题而来,容易受到别人的重视。

唐太宗到了晚年,由于天下太平日久,不像早年那样虚怀纳谏,魏征忧心忡忡,一直想找机会指出这一问题。

贞观年间的一天,唐太宗笑着问魏征:“你看近来政治怎么样?”

魏征回答说:“贞观初年,陛下主动引导人们进谏;几年之后,再遇到有人进谏也还能愉快接受;而近一二年来,则只能勉强接受一点意见,而且流露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太宗听了有点吃惊,便向他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魏征顺势说道:“记得刚即位时,陛下要判元律师死罪,大臣孙伏伽进谏,认为按照法律不应该判死罪,陛下就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赏给了他。

大家都说皇上赏得太重了。

您说,‘即位以来,还没有人向朕进谏过,所以赏得特别重。

’这是您主动引导人们进谏。

后来,柳雄假冒在隋朝做官的资历,被主管部门检举,要判他死罪。

大理少卿戴胄说只应该判有期徒刑,他再三申述自己的主张,您终于同意赦免柳雄的死罪。

当时您还对戴胄说:‘只要像你这样坚持守法。

就不愁滥用刑罚了。

’这是您能够愉快地接受意见。”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魏征又摆出第三条根据:“近来皇甫德上书,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严重剥削老百姓,妇女流行高髻是宫中传出来的,而陛下却恨恨地说:‘这人要使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文钱,宫女都没有头发,才称心满意呢?

’当时臣说‘臣子上书,若不激烈直率,就不会引起君主注意,虽然激烈直率近于毁谤。

’当时陛下虽听从臣的话,赏他绸缎了事,但心里总不舒服,这就是陛下难以接受意见了。”

太宗明白了,说道:“除了你,没有人能说出这样一番话。

一个人苦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啊!”

话不投机半句多,更何况是批评,而且是对圣上。

同样的话,说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气氛下,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而把握良机,选择最佳地点、最佳时间、最佳气氛,不失时机地利用外部环境进行说辩,则能达到最佳效果。

魏征进谏批评太宗,就是趁太宗高兴和发问的时候,这时是接受劝谏的最佳时机。

于是魏征抓住这个机会,大胆向皇帝进谏,说服了皇帝,自己也免遭责难。

在别人不需要话语的时候,一两句他都会觉得罗嗦。

当别人迫切需要指点的时候,你说千句万句,他都嫌不够。

为此,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对方的需求,他们想听什么样的话,他们现在的忧虑在哪里,什么样的话能让他们感觉更好,什么样的话能解决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等等。

这些点如果找到,然后针对这些点组织语言,说话往往能够起到最大的效果。

很多时候话本身没有任何错,关键在于机会的把握和对谈话对象的把握。

对所有人,在任何场合都说千篇一律的话,反响肯定是不同的。

我们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时机组织语言,这是说话的大艺术。

对于那些根本就不愿意听说话的人,那就不要说什么,否则他们会觉得自己过于聒噪,对于那些愿意听说话的人,也应该选择好的时机,说些应当时风景的话。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有些人很会说话,说得很是得体,但是很多时候都不如沉默的人。

因为巧言乱德,宁可显得笨拙,宁可显得沉默,也不要让人对你有所防范。

在历史上,有一个能够适时沉默的人,当他的兄长无端被杀的时候,他都没有争辩,隐忍生存,最后终于为他的兄长报了仇。

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就愿干实事不尚虚夸,虽想出人头地,但从不露形色。

为此,他的哥哥刘縯很是瞧不起他。

一天,刘秀在书中读到“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从此便以这句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刘縯的部将刘稷听说刘玄当了皇帝,心中十分不满,刘玄想收买刘稷,封他为抗威将军,但刘稷拒不接受。

刘玄要杀刘稷,遭到刘縯反对,一怒之下将刘縯、刘稷一起杀掉。

尔后,为了斩草除根,想伺机将刘秀杀掉。

刘玄为找借口,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还没等刘秀谢恩,接着又宣布说:“大司徒刘縯,一向图谋不轨,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杀了。”

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映,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将其正法。

刘秀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慌忙磕头谢恩。

宣旨人走后,刘秀捶胸大哭,誓报杀兄之仇。

但在第二天,他又在刘玄面前言必称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荡,绝不提兄长之事,饮食谈笑和平常一样。

终于,刘秀“以小忍成大谋”的表演使刘玄解除了猜忌。

三个月以后,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从此摆脱了刘玄的监视和控制,他迅速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扩充实力。

很快具备了和刘玄抗衡的力量,便公开和刘玄分道扬镳了。

刘縯易于喜怒,专横跋扈,锋芒外露,成了更始帝的刀下之鬼。

刘秀性格内敛,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时而不乱大谋。

当刘縯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刘秀为避免过早与刘玄发生正面冲突,极力克制自己。

立即从出征的战场赶来当面向刘玄谢罪:他对自己所立战功只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责,也不为其兄服丧,饮食言笑如同平常,毫无丧兄之痛的表示。

这番成功的韬晦表演,终于使刘秀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加官晋爵,为其以后建立东汉王朝保存了实力,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一统大业。

沉默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是行动上的。

沉默并不是懦弱,并不是不敢反抗,而是在积蓄力量。

这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语言和行动上的一时优势,就忘记了长远的发展。

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时候,人需要沉默,这种沉默是最有力量的,尤其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

·忧愁烦恼,找知己诉说

人难免有忧愁烦恼,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选择说出来。

但是你并不能向所有人都倾诉,真正能够听你的是你的知己。

历史上有许多国君,在即位的时候很是年轻,又很长寿,国家的太子要等到很大的年龄还难以登基。

这些太子们都难免有些着急。

很多太子为了及早登基,往往通过不断蓄积自己的力量,最终谋夺皇帝的宝座。

而他们的父亲们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立即废掉太子。

至于这些情况,父亲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大多是太子向别人抱怨诉说泄露出来的。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子们口风不紧往往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宋孝宗赵慎有三个儿子,在他即位后,立长子邓王为太子,封次子为庆王,封三儿子为荣王。

太子因病去世,孝帝便再未立太子。

过了几年,孝宗立荣王为太子、进封为魏王。

赵惇荣立太子,心中高兴,恨不能第二天便即位称帝。

谁知一等,竟然16年过去,仍没有当上皇帝。

而孝宗却仍然身体健康,毫无让位之意。

太子心中如火烧火燎坐卧不宁,有心劝孝宗让位却又难于开口。

久而久之,他精神有些失常,时而暴怒,时而大笑。

太后知道后,很是担心,又不知什么原因,便将太子近侍召来问话。

“太子病了吗?

为何性情无常?”

近侍道:“太子当的时间太长了,心中着急所致。

他盼望太后劝皇帝早日让位呢!”

太后听了笑道:“这有何难,何不早说。”

过了几天,孝宗到太后宫中,太后说:“官家年事已高,应该早图消闲,国事就让儿子去干嘛!”

孝宗说:“我早有此意,只是惇儿还小,未有经历,故暂时还不能放手。

若不是为此,我早就快乐几年了。”

太后听了,也觉有理,便如实转告太子,让他再等几年。

谁知太子一听就火了,当即将头巾摘下,怒冲冲地说道:“小小小!请您看看,我已40多岁了,胡子头发都白了,还以为我小,这都是翁翁的罪过造成的!”

这里的翁翁,是指高宗。

其意思是说,宋高宗真不该在孝宗到了盛年才禅位,使得赵惇年已40出头,孝宗还认为他小呢!接着,他以问安为名,来到孝宗宫中,对父皇说:“最近有人送我一些染胡子的药,我未动用,不知父皇以为如何?”

孝宗知道他的意思,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胡子白了怕什么?

天下人见了,以为你老成,何必要染呢?”

赵惇讨了个没趣,只好怏怏退出。

赵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皇帝只是责备他而已,很多其他皇帝都是直接废掉太子,甚至杀了他们。

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就是谋反。

人难免有忧愁烦恼,当有忧愁烦恼的时候,要学会找真正的知己诉说。

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到你的忧愁烦恼,才会为你排忧解难,因为他们关心你。

说话的大智慧:

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聪明人不揭人短,老实人哪壶不开提哪壶

与人交谈,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不要咄咄逼人。

学会体贴别人,善于施惠,短短几句话就可以做到。

聪明人在交谈中会给别人留情面,有时候,还要自己巧装糊涂,给对方一个台阶下,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话语压人,因为他们知道,压人不会产生愉快的效果。

我们要坚持人人平等,不论处在什么状况,都不要有优越感。

不要轻视任何人,要学会通过诚意来打动他们。

有些时候,言语伤人比刀子还锋利,为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组织我们的语言。

聪明人的故事:

一次在酒家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一位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并没有当场给顾客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喜爱之意。

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

为了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音。

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衣袋。

从而,借此下了台阶。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

张大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

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

话未说完,旁边的小齐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