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黄天之世> 第六百八十章:筹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八十章:筹谋(3 / 3)

董卓并没有给许安和太平道留下多少可用的东西。

“传信给许攸,让他再募集一些民夫,在中州的一些重要枢纽之地修建粮仓,以备荒年。”

许安再度呼出白气。

现在的黄巾军需要一场大胜提高士气,需要一场大胜来恢复信心。

而且最为重要的,这个时刻他不能停下脚步。

现在南北两庭分庭抗礼,南庭面对着强盛的北庭,必然会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支持。

而益州必定是其争取的重要地区。

原本的时空的刘焉一直有着称帝的野心,初平二年(191年)时刘焉就曾经按照天子的规格造作乘舆车具千余辆,欲称帝。

时任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指其图谋不轨。

但是原本的时空和现在的情况早已经是天壤之别。

一旦刘焉倒向南庭,南庭的势力深入益州……

许安的目光重新恢复了清明,那些灾荒就算来临,也是以后的事情,而并非是现在。

现在张鲁归降的消息,益州一无所知。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汉中之名,取自汉水之中之意。

汉中郡四面环山,中央是土地肥沃的汉中盆地,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王,王巴,蜀,汉中,其都城所在地,就是如今汉中郡的南郑。

后来刘邦暗度陈仓,兵出汉中,平定三秦。

四年后,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便是以此汉中的“汉”字为国号。

实际上,从沮县想要去往南郑,走官道行进,便要行进两百余里,经历无数曲折。

而在这无数曲折之中,还有一道险要非常的关隘——阳平关。

汉中的地势险要,地理位置更是重要无比。

汉中,北面横亘着高峻险拔的秦岭,南面是浑厚绵长的巴山。

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

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

因此汉中的地形特征是南北窄、东西长,犹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走廊。

汉中是秦蜀之咽喉,是关中、巴蜀共享的天然门户和缓冲地带,是沟通南北联系的重要枢纽。

自古以来,汉中便有“秦巴咽喉、襟陇带蜀”之称。

汉中的得失,对南北分合的影响重大。得汉中,则南北一体;失汉中,则南北对峙。

通常是,当汉中为南方政权所控制时,双方往往以秦岭为界做为攻防天险;当汉中为北方政权所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防御。

汉中对益州的战略价值就不用多说了。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只要占据汉中,向西可以骚扰凉州、向北可以攻打长安、向东还可以攻伐襄樊地区。

汉中的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能为战争提供充足的人力后勤资源补给。

境内稻麦两熟,河流湖泊众多,水源充足,

汉中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巴、阴平,北接秦川。

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就算是关中遭遇灾荒,汉中之地也能提高为数不少的粮食给予军队。

占汉中,益州则可以向外扩张。

失汉中,益州则只能困坐等死。

兴平元年(194)至建安二年(197),连续四年蝗灾。

———分割线———

以下史料,不算入字数,并不收费。

193年癸酉初平4年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

夏五月癸酉,无云而雷。六月,扶风大风,雨雹。华山崩裂。雨水。六月辛丑,天狗西北行。冬十月辛丑,京师地震。有星孛于天市。

194年夏六月,地震。大蝗。“蝗虫起,百姓大饥饿”(《三国志·武帝纪》);“旱蝗少谷,百姓相食”(《三国志·吕布传》);“七月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后汉书·献帝纪》)”。

195年,四月,又大旱。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三国志·武帝纪》)”;“是时蝗虫大起,岁旱无谷,后宫食枣菜(《后汉纪》)”。

196年,“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后汉书·公孙瓒传》)”。

197年,夏五月,蝗。秋九月,汉水溢。“是岁饥,江淮间民相食。”(《后汉书·献帝纪》)“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后汉书·袁术传》)!--over--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