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二百四十一章 居安思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一章 居安思危(1 / 2)

妇孺营的妇人们,称呼李孟羲为李郎,跟李孟羲很熟的少数的一些乡勇,比如老铁等人,依然称呼李孟羲为“小哥儿”,不过,这么称呼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妇人们七嘴八舌的对李孟羲嘘寒问暖,问李孟羲冷不,有要衣裳要缝洗不,等等之类的,李孟羲笑着一一回应。

没有衣服要缝,汉服不同前世的那些流水线生产的衬衫之类的,衣服整块布裁好之后,需要缝的就那么几道,哪像前世的那些衣服一样,一会儿扣子掉了,一会口袋开了,一会儿肩膀开线之类的。

再说,行军途中,用水紧张,洗衣服就算了,所有人都是一身灰脏兮兮的模样,衣服不用洗,两个月不洗照穿。

李孟羲来是有军务来的,可不是来聊天的,和满怀善意的妇人们稍聊了几句,李孟羲很自然的把话题一转,“柳姨,袋子缝的怎样了?”

一旁的柳氏忙拿着缝好叠起拿着手中的袋子递了过来给李孟羲过目,李孟羲随意看了两眼,今日另有军务,也不是来检查袋子的。

“柳姨,你能缝军旗吗?就是找块布,缝个字什么的。”李孟羲问。

“不知将军要缝什么样的旗?妾身没有缝过军旗,可有原样让我照着缝?”柳氏规规矩矩的答到。

李孟羲挠了挠头,缝啥嘛,给木匠营,军医营,妇孺营,以及给自己也要弄一面旗帜,用作特殊标识。

只用标识的话,用几块颜色不同的布挂在木杆上就能达到效果了,但要是想更正轨一点,有不同颜色的布,还得有不同旗面内容作为区别。

最好是在旗面上是绣上字,以汉代的习惯,一般大旗上绣上主帅的姓,比如颜良,万军丛中,身旁一杆大旗,大旗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颜字,然后,关羽直奔他大旗和华盖之下,万军丛中直取了颜良狗头。

张姓的将领,帅旗就写一个张字,一为表明身份,也让己方的士兵和传令兵能迅速找到主帅,也正如李孟羲想到的,人马混乱的情况下,要是没有个旗帜标明主将的位置,若有紧急军情,迟迟找不到主将,贻误军情,情报没能及时传达,是大麻烦。

李孟羲认为,除高级将领可在旗面上绣上名字以外,余下的用于标明身份的旗帜,可以不写名字。

区区一个千人将,比如这千人将姓赵,其就有一面上写着“赵”字的大旗,赵姓是大姓,军中那么多姓赵的将领,这边一个“赵”字大旗,那边一个“赵”字大旗,急切间,增加了辩识难度。

且如果在旗帜上写上主将的姓,对后勤也是压力。

今儿个姓赵的是千人将,赶明姓赵的千人将战死了,新的千人将姓王,就得再准备一面纹着“王”字的旗帜。

缝制一面大旗,后勤人员就能多缝制半件军服,浪费这后勤人力干嘛。

所以,李孟羲认为,有用于区分部属和标志作用的旗帜很重要,而旗帜上面能不纹姓名就不纹姓名,可以纹上代表军队属和编号的数字。

比如,【弩十四】即,弩兵第十四百人队,【枪十二】,为枪兵营第十四都。

都,都伯,即伯长,一都也就是一伯人,一百人。

如此,旗号简单明了,且能通用,便于战场号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