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三十四章 暗室生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 暗室生寒(1 / 4)

疑惑暂放一边,李孟羲手握剑柄,稍用力一拔,未感受到多大阻力,噌的一声剑已出鞘。

前世之时,刀具管理严格,李孟羲接触到的最具杀伤力的冷兵器不过菜刀而已,他对真正的战剑的接触几乎没有。

就比如现在,李孟羲就很好奇剑是如何被卡在剑鞘里,又是如何没被卡死,能顺畅的拔出来的。

应该是小巧的机关之类的,李孟羲感受着剑拔出剑鞘的那一瞬间剑身明显向外弹的力量,他好奇的把剑拔出又合进数次。

剑被鞘锁的正合适,不会过紧,也不会让剑从剑鞘意外滑出。

剑鞘很好,很实用,但真正关键的还是剑本身。

荆轲刺秦时,秦王嬴政剑太长,拔之不出。现在李孟羲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李孟羲一手握着剑鞘,一手拉着剑柄外拉,剑只拔出一半,他的小胳膊就已经伸直了,并且褪出的剑鞘也抵在了榻旁的帐篷上,无法再寸进。

李孟羲只得把横放在膝盖上的长剑拿起,竖放榻边,这才按住剑鞘,从容把剑全部拔出。

帐中光线并不好,出鞘的剑在微光下,显现出银色的光泽,近乎和水银一个颜色,是极其冷冽的冷色调,此谓暗室生寒。

细看剑身,这是一把经典的双刃剑,并且明显还有青铜剑时代留下的技术特征,剑身呈八面,即汉八面剑。

春秋战国之时,因为青铜韧性不足,制造的兵器脆且易折,因此采用多面研磨的方式,来增加剑身的强度。

本质上,青铜剑多面研磨的技术,属于加强剑脊技术的高级形式。

剑脊,即为剑身中间一条凸起的棱,当单薄平整剑身强度不够时,把剑脊加深加重,就像在剑身焊了一条钢筋一样,能有效增加剑的强度。

多面研磨属于青铜剑的技术遗留,至汉朝时,冶铁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炒钢法也已出现,钢的性能完胜于青铜,已不需要用多面研磨的技术增加的些许强度,不过技术的惯性之下,多面剑还是沿袭到了汉剑之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