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网游竞技>梦还楚留香>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五)(1 / 2)

你们的忠心和你们的学识品行,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因此,对于皇帝的服从与感激,就成了张璁后来做官的基本准则。

那就是,要无限地服从并报答皇帝,而对于大臣们却表示出极端的蔑视。

张璁也在嘉靖六年(1527)升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皇帝对他极其信任,曾对他说:"我写给你的密旨,你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恐怕会泄露秘密。

"从张璁的性格看来,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在他作大学士期间,他做了许多事情,比如整顿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让科道官互纠。

这些措施,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主观意图,却都达到了整顿吏治的效果。

但是,张璁倚仗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在任大学士期间,志骄气横,傲视公卿,根本就看不起别的官员。

这在某个方面触动了世宗敏感的神经。嘉靖八年(1529),张璁与首辅杨一清闹矛盾。

世宗命令张璁退休回家。可是,张璁一离开京城,皇帝就又对他念念不忘。

于是,皇帝问杨一清说:"我现在召还张璁,可不可以?"杨一清自然是不愿意张璁回来,于是便说:"召不召还张璁,是皇帝您决定的事情。

只是,刚刚让张璁走,便又让他回来,恐怕变得也太快了一些吧!"皇帝想想也是。

但是,过了一两天,还是忍不住命行人司的行人拿了一道自己的手谕,去追了张璁回来。

张璁到了天津,接到皇帝的谕旨,便回来了。同样的事,还发生了两次。

最后一次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所以,张璁一生做官的历程中曾被皇帝三次逐出京城,但是又三次召还。

这说明,一方面,世宗对张璁仍是非常宠幸,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总是想杀杀张璁的威风。

后来有人议论张璁,就说他根本就不明白要向皇帝表示出一定的做大臣的尊严。

其实,这种议论,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张璁呢!在张璁看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

何况,曾经扶持世宗登上皇位的杨廷和死后还差点要被追惩呢,更别说其他人了。

张璁也许深谙其中的道理,才不致于做出愚蠢的对抗皇帝的事来。世宗之下的大臣,谈什么尊严呢?

严嵩:他在明代历史中被视为一个奸臣。在嘉靖朝的后半期,他与陶仲文成为皇帝迷信道教上的左膀右臂。

陶仲文干的是道士的活--炼丹;严嵩干的是文人的活--写青词。有点意思的是,两个人在相近的时间里离开世宗的--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死了,而严嵩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退休回家了。

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故明朝人常称他为严分宜。他是弘治十八年(1505)的进士。

中进士后不久,就回到家乡潜心读书10年,练就了一手极好的古文、诗词的工夫。

据说,嘉靖朝后期写青词的大臣不少,但往往是严嵩写的青词最世宗入跸图(局部)合世宗的胃口。

从嘉靖十五年始,严嵩开始进入政权的核心。当年,他因为文词甚好,被皇帝留在京城主持重修《宋史》的工作。

不久之后,严嵩在同乡贵溪人夏言的帮助下成为礼部尚书。严嵩为了取宠于世宗,使尽了浑身解数。

他深知世宗的忌好,所以表现得非常的"忠"、"勤"、"谨"。他一做礼部尚书,就上了一道疏。

疏中说:"现在的大臣们呀,到最后都是观望祸福,使皇上变得孤立而劳碌。

"世宗见后非常高兴,说:"这样的话,已经足够表现出你的忠诚了!

"又比如说,世宗经常派小太监去探视夏言和严嵩的举动,严嵩通过结交内廷的太监,总是事先做好准备,深夜坐在家里写青词,而夏言总是茫然不知,酣然大睡。

还有一次,皇帝要封严嵩为上柱国,严嵩赶紧请辞,说:"一个国家没有两个'上',人臣不应该称'上'。

"要知道,在古代,"上"是臣民们指称皇帝的代词。可以想像,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善于伪装和取巧的严嵩,一方面是一个略显粗莽的夏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