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之大唐逍遥王> 第404章 黄河纤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4章 黄河纤夫(1 / 4)

水有源头,树有根本。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源头在哪里?

传说,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捏出了人类,捏出了天地万物。传说,精通天书图语的太昊伏羲氏,常常在黄河古道上仰观天象,俯察大地,制成了易经八卦,创造了黄河文化。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诞生于黄河岸边,并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炎帝发明了耒耜,教民进行种植养殖,发明了火和中草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黄帝先后打败蚩尤、炎帝,统一华夏,草创国家,成了华夏民族的民族之魂。故此,人们把炎黄二帝尊崇为华夏族领袖,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下游易决口泛滥和改道,平均三年两次决口,到后世新中国成立前,重要的改道已二十六次。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东汉大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后世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滨县之南入海。由于河道顺直,河水含沙量相对有所减弱,所以,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如今,崔瑾等人便是从此条东汉大河登上江船。除了柴绍,便是各家的小郎君,至于那些使臣,最终未乘海船绕弯子。最主要的是,在天子首肯对高句丽动刀子之前,柴绍不愿将此事泄密。李元昌和杜荷留在了苏州,依照他们的意思,以后就留在江南了。杜荷只是领了个闲职,身上背了个驸马都尉的名头,他自认为自己没有啥才能,还是规规矩矩地看住江南的产业,崔瑾走了,房遗爱走了,李治走了,总得留一个可靠的人坐镇江南不是?财帛动人心啊,何况是这么大一摊子?后来,李元昌提议他到市舶司去挂一个名号,不过闲职,不管事儿,不管人,实则光拿钱不做事儿,不过,每月那一丁点儿俸禄连一顿饭都不够。崔瑾奉命劝了李元昌几次,李元昌道,江南风光好,气候温和,若是厌烦了,还可随时出海游逛,比回京自由得多。后又叮嘱叮嘱崔瑾,若是今后想开辟新航线,切不可忘了他。李元昌意味深长地笑看着崔瑾,拍拍他的肩膀:“小十三郎,某其在江南等着,等你哪日能脱离开那一切繁琐,那时,你寻到那桃源之所,可不能忘了告知某一声!”

崔瑾眼底微微闪了闪,轻轻笑道:“若那时,汉王叔舍得,瑾自是巴不得。”心中暗叹,旁人都道自己好不风光,不仅是博陵崔氏嫡子,更得天子厚爱,还博得了一些虚名,却不知自己一直都担心“功高盖主”,担心他日会被“卸磨杀驴”。作为帝王,谁愿意自己的英明神武是建立在一个所谓转世下凡的文曲星身上?如今,不过是尚未发生利益冲突,觉得自己身上的价值尚未压榨完毕。若他日,待国家昌盛,百姓安定,四夷臣服,那时,天子再回顾过往种种,会不会心头不舒服,看着自己会不会觉得如同鸡肋般无味?若只是平庸便罢了,偏偏是有些能力,偏偏是为大唐做出了偌大贡献,偏偏是得了不少人的爱护,特别是看到那朝堂上,大多数都与自己沾染了些关系,这般,如何能忍受得了?即便自己三番两次重申,并不稀罕那高官利禄,但,他能信么?让自己入朝堂,担心权力过盛,威胁到皇权;不让自己入朝堂,又担心被人指着亏待压制。所以,无论如何做,都是一个“难”字,最好的,便是让自己“羽化成仙”,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崔瑾自己的想法。毕竟前世是研究历史的专家级人物,虽未从政,但也看得清楚透彻。这也是他几次明的暗的向李世民和李承乾表示,待自己的心愿完成,便会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再过问世间繁杂事。至于信不信,是他们的事。

这日,崔瑾站在甲板上,手里握着笔,眼里是两岸裸着身弯着腰扛着背、口里喊着“嘿呦呦……嘿呦”号子的纤夫。那绳索深深地陷入赤luo的脊背,一步一个脚印,呐喊声如同脚下潺潺的黄河水,悲壮沧桑,又似冲锋的号角,让万山群峰震撼发颤。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出现在笔墨间,一旁兴致勃勃的李治收敛了笑容,先是皱了皱眉,不解、疑虑、沉思,到心酸、苦涩、不忍。看着那仅在腰上裹了一块破烂布条的纤夫,又看看自己精致华丽的衣裳,看着那一张张黝黑沧桑的面孔,再瞧瞧自己光滑如玉的双手,他闭上了眼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