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之大唐逍遥王> 第285章 题字留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5章 题字留念(1 / 1)

有这么多乡绅愿意将女儿贡献出来?真真假假也无人去理会。别人怎么做,崔瑾管不了,他还是客客气气地将人送走,即便是婢女,破坏了人家的名节,以后也不好嫁人了,虽说这大唐对这方面比较开放。

午饭是在路上随意吃的,所以,这晚餐自然是极为丰富。面对满满一桌案的菜肴,大家最喜欢的还是绿色蔬菜。见到一个个优雅、快速地将一盘盘菜蔬吃得干干净净,张刺史连忙让人加菜。

接下来的两日,崔瑾等人便负责游山玩水,柴绍负责与当地官吏拉关系,推出的商业代表负责洽谈生意。过来几日,柴绍便准备离开了,该说的都说了,包括各种货物的价格、收购方式等等。

“琼台气候适合种植农作物,此事,某将上奏朝廷,遣派户部司官吏前来开发琼台,将此地变为大唐的粮食基地。同时,也希望诸位重视药材、珍贵树木和水果的种植,这些,都是琼台的财富。此外,海产品不仅可以捕捞,还可以试行近海喂养,如此,不又是一项大收益?以后,‘大唐皇家远洋贸易’的船只会定期往返琼台至苏州,不愁此地的货物卖不出去。甚至,待船只多了,还可以运送旅客前来游览,让大家领略一番琼台的独特风光,品尝四大名菜。总之,这琼台,某是极为看好,将来必将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柴绍认真地看着这几位刺史,肯定地道。

如果是前两日,或许几位刺史还以为不过是上官随口应付,但这两日通过不断地商谈,让他们看到了琼台的未来并非那么暗淡。岛上都是钱啊!只要“大唐皇家远洋贸易”的船只能定期前来,还担心琼台永远成为发配的荒蛮之地?以前这里的东西都只能通过雷州的渔船来回摇摆运送,数量少、成本高,也卖不了好价钱。因为岭南道,原本就不富裕,若是要卖到关内,那费用又更高了,划不来。若是有了船舶之利,直接运送到苏州,距离中原又近了不少。而听柴大总管说,朝廷派了博陵崔氏嫡支嫡子、武阳郡公之父坐镇苏州,将用数年的时间将苏州,甚至整个江南道,打造为大唐的鱼米之乡,实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时,那么,这琼台的各色货物,还不能卖一个好价钱?只怕是到时候供不应求了吧?

几位刺史中,一半儿便是当地人,哪有不想自己的家乡变成繁华富有的?几人互望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兴奋和希望。“下官等多谢谯国公提点!”几人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这份恩情,不亚于再造。琼台变好了,大家的日子好过了,自己的官职也就可以往上提升了。

柴绍点点头,看向崔瑾,问他可否有话。崔瑾请李元昌先说。李元昌道:“琼台风光甚好,若是能善加利用,以后必能成为文人墨士的好去处。”

这一条记下。张御史期期艾艾地望着李元昌:“下官想请汉王殿下留下一幅墨宝,不知可否?”

李元昌扬扬眉:“小十三郎在此,某就不献丑了!”他觉得自己的虽然先从师史陵,又学二王,自以为行书也有几分功底,但与崔瑾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崔瑾笑道:“汉王叔之行书金玉其姿,挺生天骨,襟怀宣畅,洒落可观,瑾是极为佩服的。”

没料到崔瑾竟然会当众如此盛赞自己的书法,让李元昌既是得意又是惭愧,连连推辞,也将崔瑾夸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柴绍见俩人互相标榜,不觉好笑,道:“汉王殿下和小十三郎都不必客气了,你二人一人留下一幅墨宝便是。”张刺史等人当然是巴不得,连连拱手恳求。

崔瑾便令知书知画将笔墨纸张铺设好,与李元昌各占一张桌子,开始挥毫泼墨,龙飞凤舞。

崔瑾借用了数十年后张九龄所作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并题字“天涯”、“海角”、“南天一柱”和“海南南天”几幅大字。这些题字,要到清朝时才有,这时,不妨提前让这些景观面世。

几位刺史并不知这天涯海角在哪里。崔瑾便将这几日绘制的地图摊开,指给他们看。几人才恍然大悟。因为天天看着,再如何美好的景致也变得平常稀松了。在这岛上,哪里不是蓝天一色,烟波浩翰,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只是这些中原人士、世家子弟才觉得惊奇罢了!不过,若是这船舶能运送来大量的名人雅士,那琼台就真成为文人墨客题咏描绘的游览胜地了。

几人欣赏着崔瑾的书法,赞不绝口,这可是发自内心。再仔细品读那首诗,更是拍案叫绝,看向崔瑾的眼光如见到腥味的猫儿一般,绿油油亮闪闪。怪不得柴大总管等人都极为推崇武阳郡公,说他是文曲星转世,如此年少便有如此才华,这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而李元昌的行书让他们啧啧称赞,不愧为神尧之子。李元昌笑道:“此乃小十三郎作的《琼山》,某也想不出更恰当的诗句了。”

崔瑾张张嘴,想说明,这是琼台本地人、明朝的邱浚所作。不过,明朝还远着呢!

“环海三千里,珠崖第一山。名驰四海内,秀出万峰间。月下森瑶简,风前振佩环。孤高犹润泽,蜡屐未容攀。”

崖州刺史笑道:“这是说下官治下啊!”可不是呢,这琼山和珠崖都在崖州。

几人小心翼翼地捧着崔瑾和李元昌的墨宝,决定明儿便寻几个好工匠,将这些字儿都镌刻出来,而原稿,自然是得好生装裱了保存好。

崔瑾将纸张铺开,把笔递给柴绍:“姑父您可是文武双全,汉王叔和瑾先前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姑父不吝赐教!”

几位刺史这才惊醒过来,哎呀,糟糕,一时惊喜,竟然将柴大总管忽略了!对崔瑾真是感激不尽。

柴绍也不客气,虽然自己的字儿比不上汉王和小十三郎,但也还见得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所以也提下了“无限风光在琼台”几个字。大气磅礴,颇有武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