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军魂,最后的救赎> 第三十二章 注定的败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二章 注定的败局(1 / 2)

英国人早就把缅甸一笔勾销了,中国人同样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在缅甸同日本人死拼,缅甸的全面失败不可避免。

——史迪威给罗斯福的报告

1942年5月1日晚瑞波以北孜东市远征军临时总部

一路风尘仆仆的史迪威,终于赶上了远征军第五军的部队,只是此刻,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壮志豪情,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一样在指挥部里,垂头丧气的看着这些同样垂头丧气的中国将领们。从他们那绝望的表情上,史迪威更加确定——自己之前建议的固守缅北,保住空中通道的计划已经彻底告吹。这些中国将领们早已经失去了和日军一战的勇气,一旦他们撤到缅北地区,估计会迫不及待的逃回国内,没有死守那里的决心。

当然,由于腊戌后勤基地的失守,远征军的物资也十分匮乏,不得不一路劫掠,等待国内筹集来足够的物资也需要时间,因此,杜聿明早就不对死守缅北抱有任何希望。

缅北地区也是危机重重,其北面是喜马拉雅山,东边是高黎贡山,西边是野人山,都是几乎不可逾越的山脉,只有密支那有一条公路可以通往云南腾冲,如果密支那被日军抢先切断,那么远征军将陷在缅北地区,等于是进了死胡同——而此刻,已经没有了后勤保障的远征军将领们应该没有胆量在和日军一战,打开回国的通路。

既然如此,史迪威为远征军提供了紧急状态下的第二条路线,以便于在密支那失守的情况下使用——跟随英军,通过英帕尔地区撤往印度。

为了这条路线,史迪威没少和英军的亚历山大谈判,后者和英国驻印总督史密斯虽然同意了史迪威的要求,也表示可以接待中国军队。但是却表示需要依照“国际惯例”,要求中国军队在进入印度时以“难民”身份进入,并且上缴所有武器。

罗卓英立即表示赞同,毕竟这条路比起缅北地区确实安全不少,现在日军正在不遗余力的冲向密支那,将战线推进到中国西南地区,无暇顾及英帕尔地区撤退的英军。

然而杜聿明并不同意——他已经接到蒋介石的直接命令,要他带队从缅北撤回国内。于是有恃无恐的杜聿明再次冲着史迪威慷慨激昂的说道:

“日本人挡不住我的路,如果不行,那我宁可弃车上山去打游击,也不到印度当什么‘难民’!”

说完,杜聿明拂袖而去,带着他的部队继续向北前行。

罗卓英此刻也拿这位有着蒋介石“口谕”的实际指挥者毫无办法,只能继续跟着他们一路前行。

1942年5月5日缅北英多市

这一路,中国远征军体会到了什么叫“艰辛”,由于腊戌的后勤基地被占领,一路上,远征军的官兵们只得节约使用随身携带的仅有的补给,同时四处劫掠一些,增加储备,在当地人那里又落下了抢劫的恶名,不过已经无所谓了。

而这一路上,到处都是亲日的缅奸搞破坏。光是铁路就被破坏了无数次,修都修不过来。公路也处处被破坏,路标被毁。偶尔还有缅奸打冷枪,这些都严重滞缓了中国军队的行军速度,很多人掉队失踪。不过经历过这些千难万险,中国军队终于抵达了最后一个“岔路口”——英多。

这是中国远征军最后一次转向的机会,从这里继续北上大约200公里,就是归国的唯一通道密支那。而向西便可以经过英帕尔的道路前往印度。

虽然看似回家之路就在眼前,然而史迪威获得的最新空军侦查报告则显示,日军的先头部队在两天前就已经占领了距离密支那只有135公里的八莫。现在也正在从另一条路快速向密支那推进。

除非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否则,不管怎么看,中国军队铁定没有办法赶在日军之前抵达密支那。然而派去侦查铁路线的人带来了更糟糕的消息——果不其然,铁路被那些“缅奸”破坏成了一段一段的,修复需要不少时间,根本已经无法通行了。

本身缅甸人中原先还是有不少处于中立派——既不支持日本也不支持中国。不过由于第五军为了筹措撤退的物资在缅北地区不惜纵兵劫掠,直接把当地人都推到日本那边去了,也难怪他们处处受阻。

“放弃北上的计划,全军转向西,前往英帕尔去印度!”

史迪威最后以中国远征军统帅的名义下达了这道命令,并且通过自己的执行官罗卓英将命令传达给了正在继续向密支那前行的远征军指挥官杜聿明和每一个师级指挥官——这是他为了挽救这只部队做出的最后努力!

然而,杜聿明却无视了这道命令,带着包括第五军直属部队,新22师,96师,200师,新38师,36师和93师近6万远征军官兵,继续向着缅北的密支那一路前进。

空军侦查的消息,他知道。缅北恶劣的地形,他也知道——早在1年前,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要求派出了一个以林蔚为首的军事考察团,专门考察了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等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为可能出现的东南亚作战奠定基础,尤其是对缅北的地理环境做出了报告。其中,整个远征军的高级将领中只有杜聿明参加了这个考察团。

但是,在国军中有两个至高无上的原则,那就是——第一,委员长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委员长错了,请参照上一条执行。

面对蒋介石的直接命令,杜聿明不敢违抗,继续率领着他的部队向着密支那方向加速前进。同时给蒋介石发了一封告状式的电报,表示史迪威和罗卓英要违抗他老人家的命令,让部队往西进入印度,然而杜聿明则坚持执行委座的命令,电报结尾毅然表示:

“……入印将为英国人不齿,决心向密支那转移,与日寇一战,胜则收复缅北,败则由腾冲回国。”

这样的表态顿时让蒋介石对他这位好学生更加赏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放心大胆的继续命令杜聿明:

“速向密支那转移,勿犹豫!”

于是,在这师生二人仿佛双簧一样的通讯中,中国远征军无视了“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命令,继续向着缅北的密支那前进而去。

“他们或许在密支那发现敌情后就会回来吧!”

史迪威指挥不动任何一个将领,任何一个师,只好一厢情愿的做出这样的判断,他已经知道没办法在杜聿明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身上浪费时间了。当然,自己也绝对不会陪着他去走冤枉路,浪费宝贵的补给。

史迪威决定立即转向,前往印度,和英军交涉好让他们在中国军队沿着这条路撤退的时候提供必要的物资援助和接应。起码能救下一部分没有跟着远征军而是前往印度的难民(虽然英国人及时提供了援助,但是撤往印度的3万难民只有2万人抵达了印度)。顺便为远征军入印做好准备。

临走前,他嘱咐罗卓英留在英多,先收容那些掉队的士兵和其他的难民,同时必须牢牢守住英多,以方便等杜聿明部返回后再一起往印度方向进军。

接着,史迪威就离开了,带领着他的警卫,参谋,甚至还有一名志愿者医生和一群缅甸护士和几名新闻记者。他们昼伏夜出,每天只睡4小时,避开大路和难民,背着重重的行李抄小路前行,沿途甚至收容了几队英军溃兵,全队从出发时的99人增加到114人,最终经过16天的跋涉安全的抵达了英帕尔——这也是唯一一只没有减员,没有掉队人员,完整抵达英帕尔的队伍。

而留在英多的罗卓英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他知道蒋介石的命令,所以留在英多静观其变。

如果杜聿明突破密支那率部回国,他就紧急跟上回国,算是遵守了蒋介石的命令,也可以表个忠。如果密支那被日军抢占,那么他也可以第一时间逃往比较安全的印度,保命,免得跟杜聿明一起上野人山受苦。

很快,他就受到了一份来自断后的38师的报告——日军33师团已经开始了全面追击,新38师赶在和敌人交手前虚晃一枪后迅速撤离,作为整个远征军的后卫前行。

这份报告让他顿时如坐针毡,在史迪威离开后立即做好撤往印度的准备。

不过,他也知道英多有可能是远征军最后的退路,不敢轻易带着自己的人离开,同时又苦于自己的直属部队实在是太少了。

就在这时,第五军新22师开到了英多,尾随第五军军部向密支那前进。

罗卓英立即拦住了师长廖耀湘的吉普车,迫不及待的要求正在通过英多的新22师给他留下一只部队协助他“收容溃兵”。

“这个——”

廖耀湘有些犹豫了,他也知道日军开始追击了,留下的部队危险极大,八成回不来了,但同时又不太敢得罪这位在军中颇有资历的二级上将。而且对于他所说的,给远征军起码留下另外一条退路,也有些认同。

“这样好了,我不要求多,给我一个连就行。”

罗卓英见廖耀湘为难,也降低了要求。

不过正在廖耀湘还在考虑的时候,罗卓英已经在行进的队伍中看到了一个“熟人”!

“你,你过来,你不是那个杨……杨什么来的?”

“长官!”

杨成峰急忙跑过来敬礼:“新22师66团3营9连副连长杨成峰!”

“就你了,当初给司令部担任护卫任务表现的不错!就你们连了!”

罗卓英转向廖耀湘说道:“我要求不高,把他们连暂时借我用一下,等你们到了密支那,我就让他们归建!”

“好吧!”廖耀湘只得同意。

此刻,萧天河也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廖耀湘急忙对他叮嘱了几句:

“你们连现在听罗长官安排,在英多收拢掉队的人员。同时布防抵挡追击的日军,为我们远征军确保另外一条退路,等我们全军在密支那站住了脚,你们再来追赶部队归建。记住,在得到我的命令之前,无论如何,确保罗长官和英多城的安全。”

“是!”

萧天河急忙敬礼,然后转身对自己的部下命令道:

“9连全体集合!”

第九连剩下的39名官兵们立即在萧天河和杨成峰身后整齐的列队。

作为一名老兵,萧天河知道这次任务的危险性,不过他必须服从命令。正如当初他命令士兵用自己的命去换日军的坦克一样,只要他们还是军人,就没有选择。

“新38师目前在你们后面挡着,鬼子一时半会应该还过不来,主要要小心那些缅奸,我会给你们多留一些弹药和武器,记住,不管发生什么,务必要坚持到我们抵达密支那,打通回国的路线为止,到时候再来和我们汇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