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军魂,最后的救赎> 第十六章(上) 平满纳计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六章(上) 平满纳计划(1 / 2)

“那位美国将军只是自己把自己看成统帅,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中国人认为要让美国人参加到战争中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些名义上的指挥权。只有我们掌握住实权,他们才不至干出太多傻事儿来!”

——杜聿明对史迪威将军职位的说明

1942年4月5号缅甸北部重镇眉苗中国远征军司令部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史迪威再次回到了这里。只是这一次,他并不是一个人来的。

为了表示“诚意”,蒋介石和宋美龄很给面子的亲临眉苗,会见杜聿明等远征军高级将领并且训话。以确保史迪威的“权威性”。

同时,蒋介石还特地派遣了二级上将罗卓英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军指挥官,兼任远征军副司令和史迪威将军的执行官,用来制衡杜聿明。

在会见中,蒋介石还特别强调了史迪威的职权范围——史迪威是远征军总指挥,罗卓英归史迪威指挥,所有将领都要听从罗卓英的命令。史迪威拥有远征军所有行动的最终决定权,有提升,撤职,惩处所有军官的权利。

对此,史迪威精神为之一振,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制衡杜聿明的权利,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只可惜对于蒋介石这个“照葫芦画瓢”的做法太过高明,他也没意识到其实际意义。

二级上将罗卓英是国民党内资历很老的将领,从北伐战争开始就担任要职。抗战爆发后参加过淞沪,南京,武汉,上高,长沙等多场战役。这样的老资历将领理论上在全军中应该是没有人敢不给面子的。所以史迪威觉得此人“可以管得住杜聿明”。

当然,如果史迪威对于国民党内的派系问题如果了解的够深,就会发现蒋介石安排此人的“用意之深”——杜聿明虽然只是中将,但却是黄埔系的骨干,领军人物,除了蒋介石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嫡系精英。而罗卓英虽然老资历,而且身为二级上将,却是保定军校出身老牌十八军的“土木系”将领,是陈诚派系的核心人物。

本身两人在国民党内就分数两大派系,想凭借资历和级别就完全管住杜聿明那就真见了鬼了。

至于史迪威的所谓人事权力,从职位划分上来看,他所有的命令都是要经过罗卓英来“执行”的。那么罗卓英是否会按照史迪威的原命令来执行人事安排或者处罚?

他又不傻——一般情况他也是要先经过蒋委员长同意才行的。

大敌当前,史迪威也没时间多想,自信满满的带着罗卓英回到了缅甸,准备部署下一阶段的作战。

当然,仅仅一个罗卓英远远不够。意识到缅甸战局严峻的蒋介石已经下令作为预备队的66军紧急入缅,增强缅甸战场的军力。

至此,缅甸战场的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为3个军10万人。而日军投入为4个师团,总兵力也为10万人,形成了相同的兵力。

而作为缅甸的“主人”的英军,此刻虽然保持了一个庞大的指挥机构——由一名上将,一名中将,5名少将和18名准将组成,但是指挥的总兵力仅有2万余人,而且士气低落。已经在缅甸这个舞台转为中国军队的配角。

因此,当蒋介石,史迪威等人抵达腊戌后,一份以中国军队为主,基于其之前同古会战计划的平满纳会战计划也已经被商定下来:

计划以已经集结完毕的96师在平满纳修筑防线,新22师作为诱饵,给与敌人巨大杀伤的同时,且战且退到96师的预设阵地,由96师正面接敌后,再由200师和先期抵达的66军新38师从两翼出动,包抄敌人,一举围歼北犯之敌。

这份颇有点“土洋结合”的计划既包含了中国军队一贯的“节节抵抗”,又有史迪威的“主动出击”,算是一个起码让各方都可以不太抵触的计划,总算是通过了史迪威和蒋介石的认可,开始实施。

史迪威是个职业军人,在蒋介石夫妻离开缅甸回国后,他迅速研究了之前的战报后,认为看起来最危险的22师实际上有能力完成诱敌深入的计划的,而计划真正的软肋,在于平满纳西线的英军亚兰缪防线和东线的中国远征军第六军防线。

为此,他特地跑到了英军亚历山大将军的指挥部,几乎是逼着对方做出了英军将死守亚兰缪防线的承诺。然后又马不停蹄的跑到中国军队第六军指挥部会见军长甘丽初,要求他必须坚持死守自己的防线。

不过,对于史迪威和整个远征军司令部的“信任”,新22师师长廖耀湘可谓是“受宠若惊”!

现在,已经抵抗了日军一个加强师团足足6天的新22师必须且战且退,还要把握后撤的尺度,给96师的布防争取时间,避免日军进展过快,而且中途得不到任何其他主力部队的协助。日军的兵力还在不断加强,很快就会有两个师团的兵力,新22师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吃掉。

不过还好,头几天的防御战给日军的打击太大了,再加上南阳车站的交通线恢复等问题,3号后,日军放弃了进攻,没有继续前进,只是在原地调整自己的前进阵地,战略部署。这也给了22师补充和喘息的机会,现在一线各个连都已经获得了补充并且加固了自己的防线,等待着日军再次发动进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