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汉室可兴> 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1 / 2)

应玚高中院试之首。其家亦办私宴庆祝。

郡士和院士成绩前十名公布排,但只有第一名才有称,分别称为“解元”和“会元”。若殿试通,则称为“进士,第一名称“殿元”或“状元”。

应玚之父应珣现在立法院中书处任职。立法院原辖士部和民,负责立,后刘备将草拟诏敕、定旨出命的职能移入立法,下设一个机构中书处负,其长官称为中书丞。

皇帝口含天,出口就是法,因此诏令也是立法的一部分。

刘备特别注意维护法律威严。 无错更新@若人人遵纪守,自己身为最高,自然稳如泰山。

以前是臣,不能改易本朝律,只能通过军令的方式下发法,命部下军民遵守。

公元193年10月天子被,神器无,控制青豫徐三州之地的左将军刘备组建立法、司法、政务三部及诸,将梳理、重订律法之事提上日程。

等到公元195年正月称帝,正式开展修法工作。

本朝法律有律、令、科、比四种形式。

律以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为,加上《傍章》、《越宫律》、《朝律,统称“六十篇”。

令则是“天子诏所增,不在律上者为令”。

后来律令并,越来越,前汉武帝时已达到三百五十九,到成帝时更达到“百有余万言,本朝继续叠加法,致使典籍汗牛充,“律令紊,科比冗,章句歧,览者艰难”。

朝廷法令无法正常在各州郡侯国使,官员不知如何引用条文律令处理案,平民百姓更难以掌握律令之内,非常不便。

现任刑部尚书的钟繇之家族以精通律法而著称。即便是,也觉得现行律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主持立法院的第五巡接到刘备诏令,组织朝野大量精通律法的人,在立法部原有一年多工作的基础,又历时近一年时,终于完成新法的修订。

刘备命名为《新律,加上颁发的各种“令,合计一百八十多,分类清,条文简,

刘备已正式颁发五州实施。

为酬第五巡之,刘备给他加官侍,以示荣宠。

侍中表示第五巡可以出入宫,而尚书令和司空都只能在皇宫之外的政务堂和司法堂办公。

立法院下的士部主要负责刑法等律令修订完,民部主要负责民法等律令修订完,中书处则负责皇帝诏敕。除此之,其余任何机构、官员不得自行起草律令或任意解释律令。

立法院设有巡察人,若发现有官员违法,可以发起弹劾。一旦有弹,司空下属的侦部廉政司必须查,给出明确结论。

中书处贴近皇,相当于皇帝的秘,位卑而权重。

中书丞为卫,下设左右侍,分别为原青州主簿滕胄和应,再下设中书舍人若干。….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宴席之,应珣说完祝洒,就命举杯。

应氏及应玚举杯饮尽。

应玚年方十,尚未加,但中了院,被应珣特许可以饮洒。

其弟应璩年才六,也热切地举杯响,不过杯中乃是蜜水。

应家家规极,讲究食不言、寝不语。

无声无息地用完晚,应珣才带着应玚来到书,父子进行了一番对话。

应珣对儿子是满意,但脸上并不表露出,他担任中书侍,典掌机,深知这一职位的敏感和重,一改世家公子的派,变得十分低调。

应家乃是汝南望族。

应,汉和帝时为河南尹、将作大匠;生十,中子应叠官至江夏太守;应叠之子应郴官至武陵太守。应郴之子应奉富有传奇色,“过目不忘”、“五行俱下”两个成语就出自应奉。

应氏开枝散,遍布汝南。

应奉官至司隶校尉。

应奉二,长子应,次子应珣。

应劭现任礼部尚书。

。@·无错首发~~这次院试主考官就是应劭。判卷采取糊名,很难舞,而且应劭并不亲自参与判卷。他看到侄子高中会,也有些惊讶。

应劭投奔刘备较,在当时人才匮乏的刘备队伍中很受重用。

现在刘备威加海,再有名士投,也只能处于应劭之后了。

应氏家族兼有军,应劭、应珣之,还有应劭族侄应举任郎,执掌奋武军。

应氏在炎汉中属于比较顶尖的家族之一。

从应氏势力也可以看,炎汉政治体系的中上层大多出身于贵族、门,出身下层的人才主要在军中效,如关羽、刘猛、沐并、田豫等。刘备想要润物细无声地提拔中小地主、平,打压士族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珣道:“十日后殿,由陛下当庭出,或问以时势、军略、经济之,汝当持论中,力求务,不可故作惊人之语。”

应玚略有些诧,问道:“小子谨遵大人之言。不过尚有一事请问大,陛下当庭出,莫非要亲自判卷?”

刘备出,如果让别人来,可能无法彻底领会刘备的意图。但如果刘备自己判,足足二百份卷,却要看到何时?

应珣道:“陛下足智多,自有办,汝不必操心此事。院试前十,郑浑、诸葛亮、步骘等人都是劲,这几天汝要小心准,且不可掉以轻心。”

应玚自信地道:“大人放心。”

写文,应玚除了对在野悠游的孔融、身在冀州的陈琳有些忌惮,其余人就没一个放在眼里。

至于经济之道、时事学,他这两年在颍川学院也不是虚度的。

天下五大书,分别是位于齐国临甾的青州学,位于泰山郡鲁县的工农书,位于颍川郡阳翟的颍川学,位于京师的泗水学,以及位于河东安邑的山河书院。….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汝颖多奇士。颖川学院的学子研习奇谋军略之风极盛。耳濡目染之,应玚并非不通世事的儒生。

*******

院试放榜后的几,无数饮宴邀请如同雨点般向郑浑飞来。

郑浑身出名门。其曾祖郑众曾任大司农。

郑家善于经,聚敛有,家业传到郑泰、郑浑兄弟,有良田四百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