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桃杏争春> 第一百零九回 再别京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九回 再别京城(1 / 1)

正月十三这一天,一切都收拾妥当了,何远山夫妻俩带着玉盈最后一次去了农贸市场。

不过,这次不是卖东西。虽说春节已经过去了,可乡下农村的春耕还没有真正地开始,他们打算在北京买些“年货”回去,趁着还未散尽的年味儿再热闹热闹。

再说了,好歹也是闯过北京的人,总要有点儿“衣锦还乡”的味道吧,也好让村里的乡亲们都知道自己在北京没有白混。

看看何远山和妻子都买了些什么吧——呵,枕头大的哈密瓜。在农贸市场入口的地方有一个卖哈密瓜的老头儿,他把一块儿哈密瓜切成手指头大小的方块儿,放在一个瓷碗里,插上几支牙签儿,让来往的顾客免费品尝,算是给自己打广告。

方平领着玉盈上前尝了尝,玉盈用牙签儿扎起一小块儿放进嘴里,嚼起来甜滋滋的汁水润进喉咙,满口生津,不断地说好吃。方平也尝了一块,觉得确实很好吃,她以也从来没有吃过,但和何远山商量着要买一个带回老家去。

这个季节不是哈密瓜成熟的时候,可这里是北京城!何远山常听别人说,在北京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看来此言不虚。

遇事儿总喜欢刨根问底的玉盈看到哈密瓜后,心中开始嘀咕:这哈密瓜是怎么能存放到过年的呢?一定是有人在夏天的时候把它冷藏起来,特意等着冬天高价出售的吧。或者也有可能这也是冬天在温室里长出来的“应季”水果?温室大棚技术让人们在万物蛰伏的数九寒冬依然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这原本成熟于夏秋之季的水果说不定也能在北方的温室里长出来?

玉盈的想像力毫无疑问过于丰富,十岁的孩子大概正处于想像力最丰富的年纪。可何远山不管那么多,回家总要带点儿像样儿的东西回去,在乡邻们面前也显得“风光”,更何况妻子方平以及儿子玉盈似乎都挺喜欢吃,就干脆拣了一个大的买了下来。

马上就要离开京城了,何远山和妻子也就舍出些钱来,好好地购了一回物。平日里做够了卖家,今儿个着实当了一回买主。除了哈密瓜,方平还买了优质的大枣儿,上好的布料,甚至连米面和油盐酱醋全都多多少少地买了一些,就着回乡拉物资雇的大卡车一道儿拉回老家去。

这些东西到底买得实惠与否,他们也说不清楚,不过从心理上觉得北京的东西应该比乡下的质量好些,应该不会错。雇来拉物资的大卡车拉一趟的租金是个死数,顺道儿拉回去也不用多交运费,何远山也就不吝惜手里的钱,索性买了个够,反正这都是些平时用的东西,回到老家还是要买的。

这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连一丝儿风也没有。北方的冬天,像这样没有风的天气是很少见的,太阳懒洋洋地把柔光洒下,给蓝色的晴空遮上了一层愰愰惚惚的光晕。何远山一家三口在农贸市场上精心地挑选着想要买的东西,准备带回乡下老家去。

正当他们驻足在一个卖鲤鱼的摊位前,商量着要不要买一条鱼的时候,农贸市场上所有的人都像是突然集体失声了一样,停下了手中的事情。人们都抬头望着天,脸上充满了或吃惊、或疑惑、或伤心、或失落的表情,有意识无意识地竖起耳朵听着市场上突然响起来的广播。

可是那广播的声音又低又细,听不甚清楚,似乎充满着一种催人泪下的悲痛。片刻的安静之后,一阵乍起的凉风把似乎被暂时定格的人群重新唤醒,人群就又开始忙碌起来。

很多人大概也没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由于市场上响起了莫名其妙的广播,出于好奇才有了刚才的片刻停顿。看到别人在听广播,自己也竖起耳朵来听广播,可终究也没有听清什么。

何远山和方平也对刚才的一切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隐隐约约听到围有人在谈论着什么人的死讯,不过很快就湮没在了农贸市场嘈杂的叫卖声中。而玉盈则只顾着看眼前摊位的水箱里活蹦乱跳的鱼,也没有在意刚才有如时空穿越般片刻的宁静。

这天的午饭是何远山一家在北京城里吃的最后一顿饭了,方平特意精心准备了一番,算是对离开北京的一个纪念,也算是对这一段北京打拼生活的总结。

何远山本想让妻子也轻松一下,打算一家三口到街上的小餐馆儿“下趟馆子”,可方平思来想去,觉得去餐馆儿吃的饭菜未必合胃口,而且不便宜,倒还不如自己买菜做饭,既实惠,吃着还舒服。

方平还是决定自己下厨,在大棚边儿上的那间小屋里做了最后一顿饭。

多年来,方平的厨艺已经很娴熟了,绝不逊色于老家河坊村里的任何一位厨娘。

方平今天完全是按照过年的标准来准备饭菜的,既有鸡,也有鱼,荤素冷热一样不落。这是在北京的最后一顿饭,做多了自然吃不完,可方平是有意多做一些,把吃剩下的饭菜也一并带回家去,是想套用过年的习俗,把喜庆和富裕也从北京带回乡下去。

除了常有的饭菜,今天的饭桌上还多了一样:元宵。何远山家里以前从来没有吃过元宵,倒不是因为元宵贵,只是像河坊村这样的乡下农村向来把正月十五看成是春节的延续,饭菜虽然丰盛,却并不流行吃元宵。在他们看来,元宵是城里人吃的,农村里不时兴这个。也许是农村里在生活困难的年月,没有条件吃如此精巧讲究的食品,即便是现在生活好些了,也还没有把这项失落的传统拣回来。

不过,后天就是元宵节了,既然赶上了这个当口,那就“入城随俗”,跟着城里人的习惯,尝一尝稀罕,也把这个在京城里过的春节过个圆满。

吃过午饭,何远山和方平就开始为离京做最后的准备。高屿和王灿灿来和他告别,三个要好的小伙伴在王灿灿住的小区边上,度过了最后一个相聚的午后。今日一别,或许,他们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再次见面了。

玉盈抓住最后一次机会,又吃了一次北京的鸡蛋灌饼。玉盈自从来到北京,才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鸡蛋灌饼。他幼儿园那年去西部姥爷家的时候,在保定火车站曾经吃过一次这样的美食(也叫煎饼果子),可那个时候年纪还小,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次来北京,他喜欢上了这在街头巷尾常见的北京小吃。那位推着小三轮车经常在小区周围转的中年阿姨,是玉盈平日里最企望见到的人,因为她做的鸡蛋灌饼最好吃。

玉盈快要离开北京了,在这最后一个中午,他又见到了卖鸡蛋灌饼的阿姨。妈妈给了他三块钱,让他最后吃了一次这种他最钟情的小吃。

中年阿姨把白哗哗的面浆流倒在一个早已烧热了的黑色小铁镗上,用一块梯形的小木片儿转着圈儿地把面浆均匀地抹开,在铁镗上面摊成一张薄薄的饼。随着不断地加热,原本白色的面浆被烤成了金黄色,饼上也冒起了袅袅的热气。阿姨用一把小铁铲顺着铁镗的边儿把饼铲开,翻个个儿继续烤。那饼薄得像是能够透视一样,散发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儿。

等饼熟透了,打上一颗鸡蛋,烘熟,再技抹上一层甜酱,洒上些葱花儿,垫上两片儿又稣又脆的油饼,像叠被子一样把面饼卷起来,就成了天下令人叫绝的美食了。

光是看这个摊做的过程,就让玉盈咽了一肚子的口水。为了吃得过瘾,玉盈这次还特意让阿姨多加了一颗鸡蛋。回到乡下的农村以后,恐怕就不不容易吃到这么好吃的美味食品了。

一切都收拾妥当了。可鸡蛋灌饼的香味儿还残留在玉盈的嘴角,他还依依惜别地眷恋着北京的生活,他舍不得走。高屿家也在收拾物资,准备第二天离京。玉盈走在了前面,送不了高屿。玉盈走的时候,高屿和王灿灿一直在旁边送他,三个小伙伴都尽可能留住这最后的时光,可是他们注定要就此分别。

在高屿和王灿灿的目送下,玉盈上了那辆装满了竹竿、木桩、草垫子和锅碗瓢盆的大卡车,随着爸爸妈妈离开北京,回到乡下老家去了,把愉快相处了一个多月的两个好朋友留在了身后。而他随身一起带走的,却是对两个好朋友的挂念,以及一段终生难忘的北京生活。

玉盈在北京的日子是短暂的,前后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却充满了欢乐,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一个月的北京生活,使他见识了许多新事物,增长了许多新知识,还乡结识了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相对于之前从爸爸妈妈口中转述来的北京生活,这次是他亲身经历的,要真实得多。

他在北京的朋友是新结交的,分别之后也不见得会有再见的机会,可在年幼的玉盈心中,这样的友谊却是永恒的。以后哪怕真的再也见不到面,心里也会相互惦记着。

卡车从车水马龙的北京大街开出城来,并没有朝保定开去,而是沿着西面一条辅路,拐上了另一条出京要道,直接开向了河坊村东北的村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