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桃杏争春> 第二十三回 村医老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回 村医老华(1 / 1)

要说方平面临的另一件十分挠头、亟待解决的事儿就是吃饭的问题。

何远山现在日子过得是清贫,可清贫并不是吃饭对方平而言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方平在老家过得日子比这里还要穷,还要苦,经常吃不上饭,这里好歹能顿顿吃上东西,只不过是吃得也不怎么好而已。

最让方平头疼、一时又难以适应的事儿其实是吃饭的口味。方平在青海老家吃的是山药蛋蛋(土豆),而这里主要吃红薯。小麦磨的白面她自然吃得惯,可那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对河坊村来说,都是十分奢侈的。

这些还都不打紧,最要命的是河坊村一带平日里以猪油炒菜(虽然猪油也是十分难得的)。二十年来在老家吃菜籽油长大的方平,闻到猪油就胃里泛呕,吃饭难以下咽。

这里当作主食的是金黄的小米、橘黄的玉米和灰色的红薯面。大米亦如白面,并非这里有主要作物,主要靠从外地运进来,也是难得吃上一回。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方平是吃什么都反胃,很多时候她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儿。两个月过去之后,她才慢慢适应了猪油炒菜的味道。

这眼巴前儿就要过年了,可方平像旧病复发一样,突然又开始反起胃来,吃什么吐什么。“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半月二十天过去了,方平这个原本皮肤细腻、面色红润的大姑娘,硬生生给饿成了一个面色如纸。病病怏怏的黄脸婆,身上也一下子掉了十斤肉!

看着方平遭这样的罪,何远山不知所措、心急如焚,以为方平是生了什么病,就带方平去看村里的老中医。

村里的老中医有六十多岁了,平日里很少出门,习惯独处。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可能对他的身世背景略知一二,年轻人对他的底细都不甚清楚。村里人一直都沿用老年人传下来的叫法,称呼他为”老华”,意思是医术高明,堪比华佗。至于他到底姓甚名谁,村里人恐怕无人知晓。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老华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从外地游学来到这里的。当年他来到河坊村,看到了村里的大槐树,说此地有灵,便跪在大槐树前叩了九个头,决定停止游学的生活,在此定居。他在大槐树东南边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草屋,就此住了下来。

可谁知此人竟身怀绝技,深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能,起死回生之术。老华自从在河坊村落脚以后,便白日上山采药,晚上回来在那间简陋的草屋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几本早已经翻得破旧不堪的医书。若有生了病的村民前来问诊,他就把脉断因,开方配药。一般的病,三两副药吃下去就基本病症全无,没有治不好的。

天长日久,乡亲们觉得他就如同是华佗再世,就送了他”老华”这个雅号,后辈的人也不问究竟,就这么一代代口口相传地叫了下来。

这一叫,就是四十多年。

老华看病从不收钱,不收物件儿,只求舍得的人给点米面,有口饭吃就成。倘若遇着真困难的人家儿,实在给不出什么粮食,他也不强求,免费看病,毫不含糊。

俗话说”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钱”。在这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的年月,物资短缺,有钱也未必比有粮更让人觉着心里踏实,因为不一定就能买到东西。可这前半句却是亘古未变的理儿。这村里的人们,无论是医生给自己瞧好了病,还是给爹妈儿孙治好了伤,无不感恩戴德,宁肯自己饿着,也不会亏待了老华。他从来不到生产队去下地干活,只凭医术换粮食。

当然,现在的老华已经不再住茅草屋了。他在茅草屋里住了五年,村里人感念他的恩德,就发动年轻的劳力给他盖了两间土屋,每隔五六年,土屋破了或是漏了,就会有村里的年轻人替他修缮或重盖。

乡亲们给他的粮食他根本就吃不完,经常把多的粮食分给劳力少、孩子多的人家一些。他自己也从来都不屯粮,只要够吃就行。直到现在,他看病还是不收钱物,只索些粮食,却从来都不曾饿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