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元辅> 第283章 正国本(圩九)洋为中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3章 正国本(圩九)洋为中用(2 / 4)

于是高务实接着道:“既然莫卧儿帝国在武器装备上并不落后,那么他们在地形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就无法忽视了,于是奥朗则布在得知入侵之事不久便展开了强势反击。

由于英国人此时的据点在西海岸,而他们攻击的地方在东海岸,因此这场仗有东西两个战场,这也导致了战争时间的拉长。就在双方的交战处于关键时刻,英格兰内部出了大事:国王詹姆斯二世倒台,英国爆发了着名的光荣革命,国内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矛盾空前激烈。

为了搞定国内的天主教势力并打击苏格兰和爱尔兰,英格兰人必须撤回力量关注国内,被迫向莫卧儿帝国妥协。1689年,双方签订停战协议,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全面认输,向奥朗则布缴纳了巨额战争赔款并请求奥朗则布的原谅。

战后,英格兰东印度公司总结教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柴尔德爵士批评手下人说:‘结果显而易见,已经叮嘱过你们停止战争,为什么还要挑起如此无谋的战争呢?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贸易上!’”

刘馨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道:“他不是指挥官吗?我就不信一开始的战争不是他同意开打的,这家伙甩锅的本事可真不错,脸皮也厚得可以。”

高务实一摊手:“不管怎么说,这番话至少表明了一件事:这些人来到印度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赚钱,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统治当地而去的。对于他们而言,别说当时打不过印度人,就算打得过,甚至打得印度人满地找牙又如何,能赚钱吗?

由于离本土太远,印度人口又太多,如果要维持一支大军作为统治基础,同时还要防止这股力量背叛母国,那对于英格兰政府以及它背后的新兴资产阶级而言,恐怕反倒要亏钱——资产阶级绝不会愿意做亏本买卖。”

刘馨便问道:“那是什么让他们改变了目的?”

“当然还是为了赚钱。”高务实道:“在这里我就不得不说一说这个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前期在印度的经营模式了——你知道他们一开始是怎么做到赚钱而不蚀本的吗?”

刘馨摇头道:“我不了解殖民者的思维。按照我们在南疆的经验,我们一开始投入了巨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则依靠大明国内的市场销售当地的主要产出,当然还有就是出口给西葡帝国。

后来,我们的基础投资逐渐产生效益,同时也因为和西葡帝国的协议允许我们去印度贸易,于是逐渐进入印度市场。这样一来,我们就变成了一个有自身产出的中转站。

我们南疆、南洋体系本身就有不少硬通货,比如香料、大米、热带木材等,又有工业生产如煤、铁、造船、军工等。

同时,我们又连接着大明与印度,甚至能承接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的金银……总之,我们南疆体系的贸易极其发达,而自身产出也不弱,由此才得以形成足够的利润。”

高务实很满意她对南疆经济体系的了解,于是解释道:“那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看看英格兰人在印度能做点什么。”

高务实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荷兰与英格兰前后脚进入印度洋与南洋,后来荷兰人主要在南洋发力,逐渐控制了欧洲人当时最看重的香料贸易。

彼时英格兰人因为国内多事,自知无法与荷兰争夺南洋,于是只好把目光转头到印度。印度虽然富庶,但在当时的英国人眼中,印度却缺乏一个如南洋香料一般的拳头产品。

彼时印度是多方势力角逐之地,没有拳头产品就很难形成垄断贸易。因此,英格兰东印度公司早期虽然也一直在做着二道贩子,承接中国商品往欧洲销售的运输工作,但这利润即便看似丰厚,却在对比葡萄牙、荷兰先后把持的香料贸易之后立刻显得暗澹无光。

英国人什么尿性不必多说,这种局面岂能让他们满意?再加上他们总觉得和中国的贸易是他们单方面给中国送银子,这就更加激起了英格兰内部那些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满,急需搞出一个新的垄断贸易出来,为他们创造更加丰厚的利润。

后来,他们发现印度的孟加拉地区极其富庶,不仅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南疆的中间位置,水道纵横且通海路,尤其是当地的棉纺织业十分兴盛。

孟加拉的棉纺织品是比欧洲人原本更常用的亚麻布料和毛料更适合穿着的纺织品,英国人于是想,如果能垄断棉纺织贸易,一定能在欧洲引起疯抢,于是他们打起了孟加拉的主意——也就是刚才我说到的这次战争的导火索。

不过,即便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差点四分五裂,英国人趁火打劫取得了孟加拉的实际管理权,但他们发现东印度公司的财政依旧及及可危,经常性入不敷出。于是他们又想到了另一个削减开支、增加收入的办法。”

“等等,不是说孟加拉的棉纺织品销路应该很好吗?怎么拿下孟加拉之后仍然财政困难?”刘馨纳闷道。

“市场是要培养的,尤其是让市场接受一件新式商品。”高务实道:“彼时的孟加拉棉纺织品在欧洲正在培养市场,但作为原始的手工业,孟加拉棉纺织品虽然精美,却完全依赖当地手工匠人的人力产出。

这种生产力状况下的产量自然捉襟见肘,于是印度棉布在欧洲的价格高企,只能销售于上流社会,那么这市场空间自然也就很有限了。”

刘馨忽然灵光一闪,诧异道:“那工业革命……”

“聪明!”高务实道:“因为市场打开,欧洲人开始接受棉布是一种高端布料,棉布的利润就成了很多人觊觎的对象,促使英国国内对于改进棉纺织品的生产流程的内生动力十分巨大,珍妮纺纱机由此应运而生。

再之后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且在之后不久将蒸汽机用于纺纱织布。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英国人遂携棉布在贸易场上大杀四方,直到他们把下一个新的市场开拓地定为中国为止。

彼时的中国对于工业制造的棉布需求非常低,因为中国人力极其充足,小农经济之下大部分普通人要么压抑了自己的需求,要么自产自穿,布料的商业流动性有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