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四百五十章 不是我打的,是他打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五十章 不是我打的,是他打的(3 / 5)

薛夏有些发愁,道:“如此下去,胡忻必会出头,只不过爷,我们若是亮明身份,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朱允炆淡然地笑了笑,道:“亮明身份?这倒也未必吧。”

薛夏皱眉,胡忻可是苏州通判,说是苏州的第三把手也毫不为过,若没有一个比他更大的身份,想要压制他可不容易。

朱允炆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朝廷对于粮食的控制,对粮价的平抑,在洪武朝是极强的。

可是自从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之后,百姓不再需要缴纳实物税,而只需要缴纳一定的钱钞,便可以完成税赋缴纳。

对于百姓来说,方便多了,毕竟扛着几百斤粮食交税,那是个力气活,可拿着钱袋子交税,那就是个老人,也可以完成。

一条鞭法给百姓创造了便利,但也给朝廷带来了一个隐患,那就是:粮食怎么保证供应的问题。

以前收上来粮食,直接就可以拿粮食换东西吃喝,甚至还可以拿粮食当俸禄发,现在朝廷与全国各地衙门改行发钱钞了,地方上也是钱钞缴税了,那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手里没粮食,朝廷也慌不是。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即每年夏税秋税交过之后,由官府出面,给出官价来收购粮食,留一部分给本地官员吃饭,一部分存入赈灾仓库,如果还有多余的,那就以漕运或陆运方式,解送京师,边关等地。

粮仓就是朝廷控制粮价的压舱石,而大明一切物价,基本上都是向粮食看齐的,这一点与后世也差不多。

可问题是,官价往往是底价,而商人给出的价,很可能比官价要高一些。

比如在京师,朝廷收购稻米的官价是一两银子二石米,如果商人每两石米给多添几十文钱,那百姓明显更愿意卖给商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