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86(2 / 3)

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

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

此后,在北周宣帝时,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

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

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

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

全城周长14公里。

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

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

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

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

城门结构复杂,城门两侧前方修东阙和西阙,东西对称,两阙台之间间距达40余米,两阙台各长19米、宽6米。

东西阙台之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门道,门道各宽米,进深~米。

阊阖门巍峨壮观,是一座面阔七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建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