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 / 5)

莫高窟,因为当初的建造者乐僔、法良,居大漠高崖石壁凿窟修行之故,而被统称为漠中高窟,又演变成了莫高窟之说;而经过历代不断的开凿和增建之后,更是形成了绵延数里的殿堂洞窟群落。

以年代最为古老的法祖洞\/乐僔、法良遗室为中心,分别在东西两侧分布着,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历代开凿洞室和佛龛;但数量最多还是本朝开辟的佛洞,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多处外缘。

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被称为南大像和北大像的两处巨窟;分别是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马祖等建造的十四丈弥勒座像;开元中的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营造的九丈弥勒座像。

由此,也将这片绵延数里的寺院洞窟,实际上分为南、中、北三片区域;分属于本地僧团\/功德坊下属的不同宗派管辖。

比如千佛南院属法相宗、律宗;北院属华严宗、三论宗;中院则是各家共管。

作为朝廷管理天下佛门的僧官体系,在朝廷中枢有两京左右街功德使下,的僧录、僧正、副录、副僧正、首座、鉴义等等职阶;又有专门遴选出来的

“十大德”僧团,以及历代敕封的国师总其事。在地方也有专门的道、州僧录司、分司;僧正,副僧正,僧判,管理区域内的僧侣事物;在一些佛法昌盛之地,还会有县级的僧直司,任命僧首都专境内。

而像是瓜州这样名山圣地则设置了僧统。也就是由不同宗派的各大丛林,推举出的大德之士;组成的僧团来处理教门事务。

因此,作为河西僧统名下多方共管的超大型寺庙\/佛学院,在千佛崖寺同样设立有,名为丛林两序的日常管理机构。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