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5 兰亭雅会(1 / 3)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

古人有上巳修禊的习俗,也就是在三月的第一个上巳日,临水洗濯,去除不祥。

今年的上巳日,在三月初三,各地公署都已闭门休假。

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宾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所谓内史,职责与太守相当。

司马昱受封会稽王,会稽郡为其封国,因此当地主官不称太守,而称内史。

参与这场盛会的有名士谢安、其弟谢万、郗超的叔父郗昙、前荆州刺史庾冰之子庾蕴、庾友、右军长史孙绰、行参军徐丰之、前馀姚令孙统等等,以及王羲之的子侄后辈,连带王羲之,共计四十二人。

“如此盛会,只恨家兄不在,否则定能畅快诗情。”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宾客闻言,纷纷称善。

可见,谢安也是懂行的。

墨渍早已干涸,王羲之命人将《兰亭集序》当场裱成卷轴,包装后,郑重的交到了桓伟手中,笑道:

“只盼桓征东(桓熙)再接再厉,继续造福天下苍生。”

众人决定将这三十七首诗装订成册,请由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强忍心痛,在众人面前欣然应允。

别看王羲之与桓温关系友善,也主张殷浩与桓温缓和关系,但真要论到心底的倾向,自然是希望桓温能够扶保晋室,莫要行逆臣之事。

孙绰满上一杯,一饮而尽。

王羲之与桓熙虽然未曾蒙面,但多有交集,毕竟桓熙时常派人前来向他求字。

一番话说得声情并茂,尤其是把索要此贴,与桓熙献上曲辕犁造福百姓联系在了一起,就算是郗昙也不好意思与他争抢。

当然,这也是王僧虔生在刘宋、南齐,不知后世还有张旭等人。

直到一篇聊以慰藉之作,《代福禄县伯拟节妇吟》问世,被时人传为佳话,在江南诗坛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会稽,山阴,兰亭。

此前王述担任会稽内史,因为母丧去职,接替他的正是王羲之。

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凝之,王肃之,王彬之,王徽之,袁峤之等人赋诗二首。

桓温确实是让他向王羲之讨要墨宝,但哪怕是王羲之自己的作品,也从未达到过这般高度。

好在谢万并不孤单,有侄儿谢玄与他同席。

王羲之于是再取一杯,置于曲水,酒杯顺流而下,停在了时年十岁的王献之面前。

桓伟年方十五,生性平厚笃实,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军政才能,但还是颇受桓温的喜爱。

桓温长子桓熙为伯道,次子桓济为仲道,三子桓歆为叔道,四子桓祎为季道,轮到第五子桓伟,桓温就给定了幼道。

桓伟小心地接过,向王羲之表示感谢。

王羲之感慨道:

有一次甚至走到了王述的家门口,但不等王述出门迎接,便转身离开。

咏罢,众宾客皆道:

桓伟同样斟满一杯,饮下杯中酒水,与众人笑道:

当桓伟带着《兰亭集序》回到江陵,桓温见识到这幅墨宝之后,心生悔意,想要自己珍藏。

王羲之抛砖引玉,赋诗道: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家兄曾为家父献上曲辕犁,造福江南亿兆百姓。

谢万时年三十四岁,与谢安同年生人,并非同母。

郗超同样也是一位书法家,唐代书法家窦臮(jì)将他与祖父郗鉴、父亲郗愔、叔父郗昙、堂弟郗俭之、堂弟郗恢并称六郗,尤其擅长草书。

桓温翻找之余说道:

也正是因为时局艰难,王羲之才会借着上巳修禊的机会,与他们一同排解心中的苦闷。

没有所谓的落笔惊风雨,序成泣鬼神,但前来围看之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桓温闻言一怔,恼道:

希望殷浩不要太过倚重那些胡人,但是殷浩不能听从。

好不容易熬到下值,桓温架不住一众将佐的请求,答应带着他们回府欣赏墨宝。

王羲之自己也爱这幅书帖,正要拒绝众人的时候,只听桓伟朗声道:

桓伟却道:“诸君,请听我一言。”

王导的玄孙,王羲之的族孙,刘宋书法家王僧虔就认为,郗超的草书仅次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