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82 任人评议(2 / 2)

而民众大多都是盲从的,当官僚阶级、士人阶级都在旗帜鲜明的支持加税,并为之赋予崇高的使命的时候,民众们也只能选择随波逐流。

“如今关西百姓因为你的提议,而要承担三倍于过去的户调,你却因此得到赏赐,这样做只会让你更招人嫉恨。

对于现阶段的梁国来说,主张收复山河,便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权翼回答道:

“梁公让我归家反省,草民自问未曾醒悟,因此不敢出门半步。”

按理说,桓熙还应该要颁下赏赐,奖赏权翼建言献策的功劳,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桓熙当场下诏,为权翼官复原职。

当然,幕后主使是谁,不言而喻,没有桓熙在背后推波助澜,哪怕当时人多眼杂,也不可能传得那么快。

说是让舆论来决定这件事情,可在没有网络的古代,话语权出现在桓熙手上,出现在百官手上,出现在世家豪族手上,唯独就是不在民众的手中。

依王猛看来,加税就加税,何至于搞得这般麻烦。

当天,桓熙与王猛在大将军府的一番对话就被有心人传播了出去,一时间舆论哗然。

桓熙无奈道:

“今日我专程登门拜访,子良难道不应该请我进门先吃一盏茶?莫非子良还在记恨我免了你的官职?”

诏令一经公布,各地百姓也算是放下了心来,看似户调上涨了三倍多,但那是因为之前定的足够多,只有晋朝户调制度规定的三分之一还不够。

其实,桓熙在背后也做了一点小小的工作,他暗中派人在长安城中不断的宣讲在自己北伐以前,后赵在关中的暴行,勾起民众对过去的记忆,煽动起他们对关东百姓的同情。

此番加税,也不过是按照晋制来收取户调,江南百姓一直以来都是每户每年纳布三匹,绵三斤,他们还不像关西民众一般,能够分配公田,这么多年,日子不也过下来了么。

众人自是毫不迟疑的与王猛站在了一起,大家都知道加赋于民,真正得到实利的人并非王猛、权翼,而是桓熙。

既然桓熙已经肯定了增加户调,充实国库的策略,并为此发布诏书,昭告天下,此前首倡此议的权翼自然是有功无罪。

自今年起,雍、秦、梁三州民众的户调,由每户纳布一匹,绵三两,提升为每户纳布三匹,绵三斤,向江南看齐。

凉州作为西北边地,按照晋制以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缴纳。

不过,也正是东晋的赋税太高,才会发生淮南的流民劫持地方官员投奔姚襄一事。

河西鲜卑、河套鲜卑、铁弗匈奴每帐缴纳布一匹,可用兽皮等价替代。

“梁公!王令君所言有理呀!”

无论是官员,还是豪族,他们并不在乎桓熙加税,哪怕户调向江南看齐,也不过是每年多征收一点布罢了,为了这点事情得罪桓熙,这不值当。

此时,距离权翼被免职,也才过了十天左右的时间。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正月初五,桓熙在听取了民间的舆论与意见之后,终于下达诏令:

桓熙就是太看重自己在民间的风评。

况且只是户调上涨,民众还是能够承受。

“待天下一统,国史自会还你一个公道。”

今天没有了,大家晚安。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