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7 楚国迁都(2 / 4)

相较而言,桓温更关心阿满的教育问题。

五石散的危害,桓温最了解不过,因此,在得知桓济居然在长安服散时,桓温当时怒不可遏。

而温式之的兄长温放之官拜交州刺史,桓温有都督交州军事之权,桓、温两家,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送车队远去,司马兴男泪流满面,桓温尽管内心惆怅,还是安慰道:

“公主无需为此伤心,待老奴将洛阳经营稳固,迎奉晋室还于旧都,专制朝廷,熙儿一家也必有迁居洛阳一日,公主定能与儿孙们朝夕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成书于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就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江陵与洛阳相隔1200里,襄阳与洛阳不过700里。

而桓济还是沾染上了五石散,又如何不让桓温生气。

司马兴男终于放开了孙儿们。

“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梁公无需多礼。”

毕竟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是桓温亲自经营洛阳,必然要调集大量的军队保护洛阳,以免自身遭到燕、虞两国的围攻,陷入险境。

桓温的根基终究是在南方,因此,他只能挑选可信之人镇守洛阳,这人便是桓温的三弟桓豁。

可如今,在桓熙的大力打击之下,梁国官场早已没有了服散之风。

正当桓温班师之际,朝廷的使者也抵达了长安,前来宣旨之人,倒是与桓家颇有渊源,正是已故江州刺史温峤次子,散骑常侍温式之。

可在洛阳维持大规模兵团,对于楚国的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况且将士们也难以忍受与家人长期离别的孤苦生活。

当然,桓温劝说桓济远离五石散,但他自己显然是戒不掉的,前后服用了二十多年,哪能说戒就戒,更何况五石散在美容养颜之外,还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此前,桓温就有奏表,请求以桓豁兼任司州长史,河南郡太守,都督河南、颍川、襄城三郡诸军事,朝廷的恩旨已经送抵了洛阳。

“桓某祖父与忠武公(温峤)相交为友,温公自是桓某的长辈,无需以官爵相称,温公直呼表字即可。”

同时,迁都襄阳,又能更迅速的对洛阳的局势变化作出反应。

谢安回答:我原本是不服散的,但是你们都服,我如果不服,就会显得不合群。

桓温不愿丢失交州、广州的军权,因此,桓温只是推辞了自己的恩旨,而让麾下将佐各自领取封赏诏书,桓豁也就此担负起了镇守洛阳的重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