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篡清:我初恋是慈禧> 第259章:南北合流!湘军命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9章:南北合流!湘军命运!(1 / 5)

过去的一个月时间,苏曳是显然极度忙碌的,因为改革旗务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军务改革才是重中之重。

这次要组建六个师的帝国新式陆军,其中三分之一的兵力从地方八旗抽调,三分之一从民间招募,剩下三分之一从太平军和捻军之中招募。上一次裁撤八旗京营,显然是要轻松得多,因为十来万人都在京师周围,而这一次裁撤地方八旗,地方就相当广了,整整有几十个驻防区,每一个驻防区平均也就是几千人。

苏曳需要在先陆军部下面组建裁军委员会,总共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就是派遣几十个钦差大臣,分别前往地方八旗的防区进行裁撤和招募工作。

第二个方案,就是下令几十个防区的八旗军自行出发,开赴前往几个核心兵营,集中裁撤。

陆军部稍稍商议,就决定采取第二个方案。

决定组建六个裁军处,蒙古处,绥远处,广州处,西安处,成都处,南京处。

西北部分,不管是宁夏将军,还是伊犁将军所属八旗军暂时不动,因为这两个地方现在非常危险。剩下所有的八旗军,全部朝着这七个地方移动,接受裁撤。

辽东处,就是负责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防区。

这三个地方要不要裁撤,引发了无比激烈的争论,甚至是吵成了一锅粥。

很多大臣都觉得,关外乃是龙兴之地,这里的八旗军是万万不能裁撤的。关于这点理由,苏曳当然是绝对不认的。

但是左宗棠找到了苏曳,详聊一下。

“王爷,下官也觉得辽东处的三个八旗防区,不要全裁为好。”

苏曳道:“你说说理由。”

左宗棠道:“王爷,伊犁将军、宁夏将军,驻藏大臣三处都不裁,那是因为这三个地方危急,哪怕八旗军力再弱,也只能增兵,不能裁撤。而辽东面临俄国人的威胁,同样也不能裁撤。”

“当然,还有一个更加诛心的理由。俄国人一心想着我们中枢出现分裂,想着我国四分五裂,想要扶持八旗势力。所以让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顶在前面,是非常有利的。”

苏曳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现在裁撤了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那就需要立刻派遣新的军队顶上去,就会面临着和俄国人的直接冲突。

苏曳道:“季高先生,您的具体意见呢?”

左宗棠道:“裁撤盛京将军所属的八旗军,这样能表现出裁军的绝对态度。因为盛京是故都,连这里的八旗兵都裁撤了,其他地区也不要妄想。但是暂时保留黑龙江和吉林将军,等到新的六个师陆军练出来后,才进行换防,裁撤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

苏曳思考了之后,觉得这是老诚谋国之策,点头答应。

紧接着,僧格林沁又找到了苏曳。

“苏相,我有点担忧。”

苏曳道:“僧王请说。”

僧格林沁道:“我是蒙古人,但我更是大清人,我对大清忠心耿耿。”

苏曳道:“当然。”

僧格林沁道:“朝廷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就是为了镇守漠北。我们蒙古诸部大部分都是效忠朝廷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的驻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监督甚至是镇压,抱歉我的话说得有点直,虽然这部分防区军力不多,但是有军队镇在这里,就能起到威慑作用,一旦裁撤了,恐怕引起人心之变。”

这个问题,当然也很重要。

可以这么说吧,陆军部的几个大臣也翻来覆去的讨论过。

对于边疆的裁军,要慎之又慎。

所以,黑龙江,吉林,伊犁将军,宁夏将军几个部分都先不裁。

但是,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也是边疆啊。

苏曳道:“僧王,您有什么想法。”

僧格林沁道:“我主持蒙古处和绥远处的裁军,但与此同时,我率领半个师的兵力,入驻乌里雅苏台城,驻防一年时间,等到新的军队练成时候,再派遣有关要员与我换防。”

苏曳微微皱眉,这有些杀鸡用牛刀了啊。

僧格林沁威望高,资历深,他是真的不舍得让他离开京城。

苏曳想了一会儿,道:“除了您,还能想到其他人吗?现任的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如何?”

僧格林沁道:“他不行。”

苏曳道:“您说派遣半个师去乌里雅苏台城,我是绝对同意的,但是具体派谁去,我再思量。”

接着,苏曳忽然道:“寿安公主可以吗?”

僧格林沁微微一愕,一下子不知道作何回答,苏曳还真是天马行空。

因为镇守乌里雅苏台的人,地位要非常崇高,单纯的将领还不够,还需要是一个政治人物,因为需要和蒙古诸部打交道。

因为这个将军府,不但管军,还管政,虽然很多税都包给大盛魁了,但还是有很多事做的。

寿安公主成吗?

她身份肯定是足够高贵的,但毕竟是女人啊。

但想了想,她还真的可以,因为这些年她不断奔走,充当九江经济实验区和蒙古诸部的桥梁,和大盛魁的北部商会关系紧密,而且因为和苏曳关系密切,派去驻守的军队也会服从。

“还……真的可以。”僧格林沁道:“只不过那是苦寒之地,只怕公主不太适应。”

而就在这个时候,太监成寿飞奔而入道:“懿王,僧王,太后娘娘有请。”

苏曳和僧格林沁前往三希堂。

此时,政事堂的其他几个人也已经在了。奕,周祖培,焦佑瀛。

另外一位议政大臣,惠亲王绵愉跪在地上,一动不动。

慈安太后道:“惠亲王,您作为皇室长者,这个时候请辞,是对本宫有什么不满吗?”

绵愉叩首道:“老臣不敢。”

不敢,那就是有咯?

慈安太后嗅了嗅,仿佛空气中也有血腥气。因为不久之前,菜市口刚刚进行了一场杀头,杀了一千多人。

这当然表达了苏曳的决心。

你们不是想要试探吗?派出了一千多个底层旗人无赖,那就求仁得仁。

全部斩首,明正典刑,表明了旗务改革的坚定决心。

然后,绵愉就来请辞了。

慈安太后叹息一声道:“老皇叔,现在是多事之秋,西太后又去礼佛了,皇上又还小,皇宫就剩下我这么一个女流之辈,您作为长者又怎么忍心离开中枢呢?就当是看在先帝的份上,再呆一段时间可好?”

慈安太后这个态度,已经算是非常软化,几乎像是在哀求了。

她虽然对政治不敏感,但是也大概知道,惠亲王绵愉的请辞会引起一定的连锁反应。

尽管绵愉从来没有对旗务改革一事有过任何公开表态,但如果在位的话,就需要做事。而现在请辞,就是他在表明立场。

不赞同旗务改革。

绵愉道:“启禀太后,老臣年老体衰,已经不堪重用了。”

慈安太后道:“那也不必请辞,可以在府中休养啊。”

她依旧在努力挽留,然后朝着苏曳望来,你这个始作俑者,还不出来说话?

“苏曳,伱说呢?”慈安太后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