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都市言情>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第220章 《流浪地球》春节档上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0章 《流浪地球》春节档上映!(1 / 2)

培养体系这种东西,也并没有哪个高校遮遮掩掩,这玩意一般都是公开的。

但并不是想学就能学的。

也不是学了就一定合适的。

李景霖在国外所见识到的,探讨过的,研究过的特殊培养体系与更加科学的课程设计

其实,国内高校的教授是知道的,并且也都深度研究过。

但看,研究,和亲自尝试体验过,还是差了很多,所以,才会有教学交流这么一种说法。

看,研究。

或许能弄懂国外模式的框架。

但并不代表能弄懂其中的底层逻辑与核心。

国内想要设立一个小提琴博士点。

难点,便在于如何借鉴国外的模式,结合国内的实情,然后通过什么样的师资力量,以怎样的方式推广下去。

可这对于李景霖来说。

很简单。

而这天开大会。

李景霖以个人的视角,给小提琴专业的各位领导教授,简单的阐述了一下自己的心得。

“实际上,国外和国内培养的方式侧重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就业市场的原因。”

“所以,也导致了在国外的培养体系中,对于针对性培养这方面,的确很发达。”

“特别强的,个人风格明显的,会有独奏家的培养路线,这个方面和国内是类似的。”

“而一些个人风格一般,但天赋实力仍然足够强的,可以培养成乐团乐手,或是室内乐,但国内这方面差的很多,乐团和室内乐其实并不那么发达,而且十分卷。”

“这也是因为国内在指挥家的培养上,也有明显短板的因素。”

“市场的问题,不是咱们能够解决的,不过,若是走咱们自己的特色的话,那么,博士点的设立,那就一定要卷起来,不然,含金量,是个很大的问题。”

一席话。

让不少教授们内心有些沉重。

所谓的“特色”。

无非就是一点。

华夏。

人太多。

所以,天才也实在是太多了。

由于天才过多,所以.独奏家出的很多,或者不如说,国内走独奏家路线培养体系的音乐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对乐团的乐手,室内乐的乐手,没有具体针对性的培养。

导致很多卷不动了的独奏路线音乐生,被迫转行成为这些乐手,经验反而需要重新积累。

更多的。

其实还是走师范的路子。

之所以很多高级别的音乐生愿意往国外走,不是因为不爱国,而是市场的问题。

不少国内的天才,甚至卷的国外的天才们都苦不堪言。

李景霖就是一个例子。

这里面的问题有很多,也不是快速就能解决的。

所以。

不如直接把顶级属性直接拉满。

既然培养体系单薄,大部分是以独奏来培养的,那么,就让这独奏开始猛卷,大幅度的去提升这方面的竞争力。

“这么搞?”

张毅教授顿时皱了皱眉。

“没办法,这问题是连带性质的,若真想直接打造一个完美无瑕的博士点的话,反而需要整个体系大改,这样的大改风险太大,我能理解。”

小提琴专业另一位方平教授开口支持了起来。

听到方平教授这样说。

张毅教授顿时也点点头。

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在复杂的,变量太多的基础下,自然是要选择一个足够稳定,且能快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方式出来。

至于其他的问题。

这真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几个人可以解决的,因为那是动辄影响数百万学子们的大事。

“咱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其实并不落后于国内,甚至完全反超。”

李景霖微微一笑。

安慰了起来。

“真如果到国外知名的音乐学院走一圈,大可以发现,华夏的学生遍地,找一个亚洲面孔问一句,大概率会用中文回应你”

“这些学生,就算有一半是花钱进的,但另一半,的确可以称为顶级天才的。”

“这说明,我们音乐上的基础教育是极其先进的,只是由于太偏了,只擅长独奏家的培养体系,导致内部难以消化,只能往国外深造。”

“哈哈。”

会议室内传来了一阵轻松的笑声。

李景霖的安慰,可绝不是拍马屁。

而是真实的情况。

无论是天才的数量,质量,还是硕士以下,早教以上的音乐教育水准,的确都高于国外。

这还是建立在音乐课被挤压,老师经常生病的前提之下的。

像国外?

快乐教育,看似有音乐,但实际上没有。

只限于玩。

而精英教育,数量与比例上来说,远远不及。

音乐学科的理论教学上,的确十分出彩。

毕竟。

一个普通的音乐艺考生,不说专业,只从乐理,视唱练耳等各方面,培训的都十分到位。

而本科的教育,的确更是足够过关。

之所以会有很多音乐院校走出来的明星,很文盲,这和教育资源与水准其实关系不大,毕竟,哪个专业都有混子,其他专业也不是不出新型文盲的。

“可偏偏,我们没有一个足够强硬,足够霸道的高级独奏家培养体系。”

当然,不会只挑好听的说的。

面色微微凝重,李景霖开始严肃起来。

“本科就是巅峰,硕士开始,竞争力便走低,博士上毫无竞争力,所以,从大局上来看,的确该从高端下手,提升竞争力,然后扩散到其他方向。”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新博士点,快速打造成一个国际级别含金量的培养点。”

众位老师点点头。

华夏。

自古以来,那就是文艺大国。

文艺这方面,从来就没弱过。

基础教育更是如此。

无论是国外的乐团,还是在国外发展的那些知名演奏家中。

华夏人属实是太多了。

而且,平均能力上,的确高出太多。

但,在高级阶段的培养上.

的确弱势!

几乎绝大多数博士以上的华夏演奏家都是国外培养,国外学位,李景霖也不例外。

因为华夏没有。

“而且,我还是得强调一个事情。”

“现如今,咱们的音乐生,该学习的时候在练琴,但该练琴的时候,却在学习。”

李景霖皱了皱眉。

“音乐生,要参加艺考,要参加高考,前面两年很少上课,一直练琴,艺考,等到高三复习三个月,没时间练琴,要刷题,这无论是对文化来说,还是对琴技来说,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大环境是无法更改的,要以广大高考学生们为主,可对音乐生来说,高中,是渡劫。”

“平日里很少学习文化课,一直练琴,这导致文化素养很难跟得上去,但还必须高考,于是,就抓紧在三个月内复习,琴却基本不练。”

说到这里。

李景霖叹了口气。

能从这样的体系下,保持文化与琴技高素质的学员

真的实在是太少了。

那必须得是天才中的天才。

“三个月不练琴,那就废了!退化的琴技,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重回巅峰。”

“而三个月,又还是纯粹的为了应付考试,这能学到多少文化课的知识呢?”

李景霖撇了撇嘴。

“这样,文化课学不来多少,琴技还基本上是半废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