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我的客户李云龙> 第十七章丁伟:旅长们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丁伟:旅长们好!(1 / 3)

“老夏。”

总部,新华社。

报社编辑,兼任印刷技术员许林向走进来的摄影老夏打着招呼。

“许林。”

老夏招了招手,算是回应,手上却在收拾东西。

一台老旧的照相机,胶卷。

“你这是打算去冀南根据地?”

许林问道。

不久前,冀南根据地在鬼子的经济进攻中吃了大亏,让部队意识到,根据地的金融力量十分弱小,特意召开了会议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并且还从各根据地组织人员前往实地考察。

新华社也准备派两个人一起过去。

“对,去冀南根据地看一看,咱们报社准备出一期各根据地特刊,我要拍摄各根据地的照片。”

老夏回答,但眉宇间却是眉头皱起。

计划是好计划。

让全根据地的战士,老百姓,看一看其他根据地的风土人情,开阔视界。

但问题是。

他胶卷不多了。

而这个计划,需要至少千余张胶卷,甚至数千张,乃至万张也不嫌多。

太原那边倒是能买到胶卷,但是太贵。

申请虽然那已经提交了。

但报社估计也没有足够的资金。

“照片。”

听到这里,许林也是眉头皱起。

作为印刷技术,上次报道太岳山区歼灭鬼子山岛联队的战役,让许林深刻的体会到,新华社的印刷设备太老了。

刻印出来的照片,质量差,画面模糊。

完全无法满足目前根据地的宣传的需求。

但问题是,

目前别说引进新的照片刻印设备,报业转轮印刷机也是照片模糊的主要原因之一,随便一套购买下来,也需要七八千大洋。

根据地目前财政穷的叮当响。

要不是五月份李云龙搞来一批粮食,恐怕会更加困难。

况且,

就算有资金购买印刷机,也没有渠道购买。

这玩意,只有进口渠道。

太原都没有。

只有北评,或者上海可以买到,但那边运输过来,也需要三千大洋起步。

“要是我们能搞到国外最先进的报业转轮印刷机就好了。”

许林叹了一口气:

“这个印刷出来的报纸图片,不比照片差多少。”

“甚至连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看清楚。”

“国外最先进的报业转轮印刷机?”

老夏忍不住摇了摇头:

“还真敢想。”

“这个机器一台要五万五千大洋,这还是上海的报价,不包括运费,而且要使用专门的50克新闻纸和专用彩色油墨。”

“上级能拨款七八万大洋给我们购买一台最新的报业转轮印刷机?”

“想想还不行么?”

许林不屑的撇了撇嘴:

“我还想,要是能进口到美国最新研制的彩色报纸印刷技术,发表彩色印刷报纸呢。”

“让根据地老百姓,和八路军战士,还有游击区、占领区的老百姓看一看色彩鲜活的世界。”

“色彩鲜活的世界。”

几个字直接让老夏陷入遐想。

什么是对一个人改变最大的?

答案众所周知。

知识和眼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也是为何那些从雪山草地走出来的老红军们,个个都是顶尖人才的原因。

虽然长征一路上辛苦,危机重重,但他们是真正的行走了万里路,见识到了广袤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了眼界,加上知识水平不差,自然个个都是人才。

根据地普及教育,暂时是不可能了。

行万里路也不现实。

受限于交通,中国大地上百分之九五以上的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家一亩三分地转悠。

但这就是报纸和照相的意义啊!

让人们足不出户,了解万里之外的新闻实事,看到万里之外的人和风景。

如果能出版一份新华报,使用还在研究中的彩色印刷技术,将一张张照片印刷在上面,让哪怕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看一看,那该多好。

还有电台。

不识字没关系,听总是听的懂,照片用报纸,文字知识就用广播电台传播,让老百姓用收音机听。

只是···

“你也想太多了。”

老夏摇了摇头。

别说广播电台,收音机,彩色报纸印刷技术,就算是国外市面上能买到的最新报业转轮印刷机,也是遥遥无期啊!

“能买到一台好的报业印刷机,照相刻板机,还有足够的油墨,新闻纸就不错了。”

老夏苦笑一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