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6章 张榜前夕(1 / 4)

明日一早就是放榜的日子。

夜色已深,然而大都督府的书房还是一片灯火通明。

司马懿手捧着三十份糊封了姓名的考卷来找萧铮,他和杜畿荀彧三人已经评阅完毕所有的试卷,定出了他们认为最好的三十份考卷,呈交给萧铮来定夺最后的录取名次。

穿越者就这点好,做什么事都可以减少很多摸索步骤,直接一步到位。

要知道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才开设“武举”,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在科举中中开始实行糊名法。

前人花了一百年摸索出的“武举”和四百年才摸索出的“糊名法”,萧铮在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可以全部实现。

此次科举因为时间过于仓促,又遭到世家的集体抵制,还加上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百般阻挠,最终参加文科举考试者不过两百人,而此次大都督府定的录取名额为三十人,这个录取比例真不算低了。

萧铮在后世看过相关研究,明朝中后期,秀才的录取率大约在10%上下浮动,换言之,100名童生参加考试,只有10人可以获得秀才资格;乡试的录取率更低,还是明朝中后期,乡试录取率平均只有%左右;会试的录取率相对更高一些,每100名参加会试的举人,大约有24人会被录取为进士,即录取率约24%。

萧铮甚至恶趣味想过,要不要学学隋朝,落榜的考生都要罚喝一升墨汁。除了这些,对于考试过程中书写潦草龙飞凤舞之辈,也要罚喝一升墨汁。

后面想想还是放弃如此重口味的想法,身为一个正经的起义军领袖,还是不要整这些花活了,免得劝退吓跑往后几届的考生。

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有跟范进那样的因为高中而当场发疯的学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