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武侠修真>侠客之风云传说> 第262章、王见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2章、王见王(1 / 3)

黄小石一连在西域小城呆了一个多月,他完全没想到一场天大的兵刀之灾竟然被化解在了无形之中。

无数人正在为这个即将崩溃的王朝殚精竭虑,在危难关头不光是能挺身而出,更是有着超高的智慧和手腕,在风波将起之前便把它给压住了。

兵部侍郎王意之,一个在史书上甚至没能留下名字的人,在面对数万带甲兵士因为欠军饷即将发生兵变时,用了一个极为奇妙的办法将它给化解了。

王意之亲手给所有没拿到军饷的兵士打了一个欠条,并用上了官印,要求兵士可以拿着欠条找任意一个地方的官府兑现欠饷,并加付两成的利息作为补偿,所有地方官府见此条如见军令,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和推诿。

在好言交待了朝廷不是没钱,而是实在一下运不过来,又有兵部侍郎亲手给你写欠条,用上了大印,军士们也就是信了。

毕竟大家就是想拿到钱,又不是想真造反。

这关键当口,原本是诚王最好的机会,哪知道因为一个突发事件,让诚王把这个大机会给错过去了。

诚王的核心谋士白久池在密室里突发昏倒了后,虽然最后被诚王发现,并找人抢救了过来,但是留下了口齿不清、行动不便的毛病。

诚王可是伤感到了极点,整天在白久池床前嘘寒问暖,让白久池感动不已。

诚王伤感的仅仅是希望白久池能快点好过来。

诚王与朝廷斗法,实际上最后变成了白久池和皇帝斗智,由于疯狂的内卷,最后这两个男人都把自己给累垮了。

白久池这一病倒,诚王也似乎得了脑梗,他根本没办法,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帮他处理海量的情报与信息。

若不其然,以当前西北之势,必生兵变。

待到兵乱一起,诚王......

第262章、王见王

大旗一立,无论是清君侧还是立太子遗孤都不重要了,打他娘的才是真的。

诚王和皇帝恶斗了几年,就在即将掀桌子摊牌之时,没想到双双中风倒地,真的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

兵部侍郎王意之在脑洞一开,不顾自己的官威和体面下,总算是把几万兵士给劝退了,退伍的退。

但是现在的后续问题还很多。

首先是地方官府到底会不会严格执行这道军令的问题。

你要说地方官府都不予理会,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说地方官府能足额全兑付,更是不可能。

这些年来,朝廷财政吃紧,像是剐肉一样把各级地方官府都给刮干净了,地方官府手里也没钱。

但是,没钱,这是个次要的事情,具体办法丢给下级头痛,反正王意之把这几万人给解散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只要扶桑的第二船银子运到,缺钱的事情就立马可以迎刃而解。

掌印太监李阳岚真的命都不要了,他坐着船亲自去扶桑当矿监,看样子会亲自押船回来。

若是第二艘船也沉了,李阳岚会抱着银子一起沉海。

李阳岚这一过去,朝中上下都放心了。

这么说,这些阉人干啥啥不行,搂钱聚财的本事还真是厉害,石头都能被他们捏出油来。

只不过,当下还有第二个问题,边军的粮食不够了。

这几万人前前后后闹了将近两个月,他们就多吃了两个月的粮,于是现在这也缺了能供几万人吃两个月的口粮。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现在余粮还多,但是早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这事情必须要提前解决,不然真的到了缺粮的时候再想办法就迟了。

王意之对国朝的现状是......

第262章、王见王

了如指掌,如果说银子还可以等倭国送过来,那粮食是万万变不出来的。

这几年虽然年生还不错,但是朝廷消耗实在是太大了,历年的存粮吃得一干二净,老百姓缸里也就只有自己的那点口粮了。

想要粮食,就得等到秋收,而自古以来最大的一个难题就叫青黄不接。

陈粮已经吃完,庄稼还未成熟,除非神仙来了,不然谁也变不出粮食来。

若是要强行征粮,这边多吃一口,那边就要少吃一口,加上路途上的损耗,为了这几万人,可能要多逼死十几万人。

国朝此时已经是危如累卵,再也经不得任何风波了。

王意之翻来覆去的想了很久,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唯一可能解决此大难题的办法,但是这办法对个人风险来说极高,怕是要压上全家老小的性命。

王意之想了许久后,在长叹一口气中决定尽忠报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王意之的想到办法就是:通敌。

……

朝廷虽然与游牧部族和谈了,游牧部族还献上了自己的公主作为给皇帝的赔礼,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只不过是双方目前打不动了而已。

一旦某一方实力恢复或是喘过气来了,肯定会再次出手。

西域部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的很多必需品都只能通过与中原的贸易获得。

这就是工业上的优势,哪怕是手工业也是工业。

对于一个连农业都还没能建立的游牧部族,手工业过于高端,根本就高攀不起。

哪怕是当年蒙古灭宋,俘虏了大量工匠,但是它也只是把这些工匠当做人柴来烧,超过十万名工匠没多少年就消耗光了,然后重新回到了原始时代。

完全切断商队,对游牧部族来......

第262章、王见王

讲形同断粮,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