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洪武生存指南> 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1 / 4)

眼看着并肩在蒲团上坐下的老朱一家三口,站在地球仪旁的朱塬不得不打起更多精神,不是因为老朱,不是因为马氏,主要在于,朱标。

这是一个比老朱还需要更谨慎应对的人物。

至于原因,不得不又从曾经的历史说起。

关于明朝历史,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万历十五年》,后世有‘明亡于万历、清亡于乾隆’的说法,《万历十五年》,就是以相应的一个时间点,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等一干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评述,介绍大明的万历朝这一重要历史拐点。

曾经看多了明朝历史,朱塬觉得,还可以模彷《万历十五年》,写一本《洪武二十五年》,这肯定会更加精彩。

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什么?

稍微了解一点明史的人都知道,这一年,朱标壮年薨没,明朝历史因此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意外拐点,直到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登基称帝。

然而,一般人了解的这段历史最浅层之下,其实还有着太多太多可以剖析的地方,仔细深入,足够颠覆大部分人对洪武一朝历史的固有印象。

虽然是《洪武二十五年》,但,事情其实可以从洪武十五年说起。

这一年,马皇后病逝。

其实也是一个历史转折节点。

相濡以沫一路走来的妻子病逝,对于一向重视亲人的朱元章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自己拥有了天下,却救不了病重的妻子,‘天下于我何加焉’,结果,虽然依旧保持着勤勉,但老朱作为一个帝王的心气却受到重创。

这一年,太子朱标,已经27岁。

从沉浸丧妻之痛的父亲那里接管更多朝政的同时,朱标也开始考虑接班的事情。

实际上,从洪武十年起,当时22岁的朱标就已经开始深度参与朝政,史载‘洪武十年六月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其中关键,‘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想想那画面。

这种情况下,不符合皇太子心思的‘政事’,到得了皇帝手边吗?

更别说弹劾皇太子。

再说回洪武十五年,还有一件小事,这一时空已经和朱塬有过接触的翰林直学士詹同,后曾经一度担任吏部尚书,詹同有个儿子,叫詹徽,当年通过举荐,成为秀才,并且很快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监察都御史。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时间点。

马氏是当年八月去世,九月出殡,而詹徽被任命为正七品的都御史,是在当年十月。

历史对于詹徽出仕前的记载几乎没有,但可以推测,詹徽,应该是和太子朱标相识的,甚至,可能又是太子陪读之一。因此完全可以判断,在老皇帝还没有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时,监管朝政的太子朱标,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亲信,安排在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位置上。

不仅如此,短短两年后,洪武十七年,詹徽就火箭式地蹿升为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再然后,时间来到洪武二十年。

朱标32岁。

三十而立,过了30岁的太子殿下,接班的心情更加迫切,再加上之前几年的酝酿,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这一年的大事,是大将军冯胜率军出征辽东。

不过,这件事的关键,不是冯胜,而是作为冯胜副手的蓝玉。

这一次出征的目标是盘踞辽东多年持续骚扰大明边疆的北元太尉纳哈出,结果很好,双方几乎没有接阵,纳哈出就选择了投降。

其中也有意外。

负责与纳哈出会面商讨归降事宜的蓝玉,在双方酒宴上,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要求纳哈出换上,再与自己喝酒。纳哈出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愤而离去,双方还一度发生了冲突,差点导致招降的失败。

冯胜亲自出面,多方斡旋,才避免了一场刀兵。

然后,关键来了。

兵不血刃地成功招降了纳哈出数十万众,冯胜却再次因为私藏缴获遭到弹劾,不仅没有功劳,还被朱元章收回了大将军印。

之后呢,这大将军印,落到了蓝玉身上。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拜大将军,总管军事,率军15万出征北元。

嗯。

整件事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劳苦功高的冯胜,费力不讨好,劳心劳力地拿下了辽东,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私藏缴获罪名被罢免。

要知道,冯胜的私藏是出了名的。

这位跟随朱元章许久的名将,多年来一直就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以往打仗过程中,老冯吃点拿点,都没有受到过惩罚,这一次,为什么那么严重呢?

答桉很简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