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洪武生存指南> 第181章:越想越通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1章:越想越通透(1 / 2)

金陵城西北的龙湾码头。

这是正月十九。

阳光明媚。

十艘来自明州的千料海船在上午的时候陆续入港,开始卸下又一批或腌或熏的鱼获,连带一些鱼翅、鱼鳔、鱼肝等物。

明州的冬捕虽然结束,春汛也要到二月份才会开始,但并不意味着明州营海司的海捕就全面停止。

按照朱塬当时的规划,即使是非渔汛时期的淡季,也要保持每月10万担的基本海捕体量,以舟山渔场的丰饶程度,这一目标并不困难。

为了迎接这批鱼获,明州海产销售公司在金陵的经理郑信连午饭都没吃,一直忙碌到午时末,才与另外一位海部正九品典簿何七一起来到码头边的一处露天食肆。

何七在这边,是负责查验并登记明州这次过来的鱼获数量和类型,留作记录,以为将来参考。

两人都是正九品,打过一段时间交道,也就熟络起来。

食肆内。

点了几样饭菜,等店家走开,凭借去年科举入职的何七就忍不住看向头顶,带着几分忧色:“春节到现在,都是一路的晴天……只怕,又是一场春旱啊。”

郑信是从营海司底层一步步爬上来,渔民出身,因为识字,头脑又灵活,才被安排在了金陵这边。

当然,也是个肥缺。

因此也少不了一些私下的运作。

听何七这么感慨,郑信也抬头看了眼,却没有何七那种书生的忧国忧民,笑着说道:“就算是春旱了,影响了收成,这金陵城也是饿不着的,只是俺们营海司,一家就能包下金陵的口粮。”

当下的京畿地区人口已经接近90万,不过,按照每人每天1升粮食计算,一年消耗也只有300万石左右。

其他不说,只是明州营海司,今年报上来的海捕目标,就是300万担。

因此,若这边真遇到了什么饥荒,明州一家,就能补上。

何七既然入职在新设十部之一的海部,对于某些数据当然也是了解,点了下头,却是道:“可也不能总是吃鱼罢,再说了,那明州……捕鱼也是要有个限制的,俺看过那些个资料,平章大人一直都在念叨,不可竭泽而渔,要不然,子孙就要挨饿了。”

“平章啊……”郑信听何七提起某人,顿时挺了挺脊背,表情里带着崇敬:“……真真的世外高人,谁曾想呢,只是一年呵,俺就在这里了,还有那明州……何兄若有机会,定是要去看一看,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啊。”

何七点头,跟着道:“还有平章那《经济之学》,年前还有一桩趣闻,那金陵大学副校长,钱唐,因为《经济之学》,直接拜了平章为‘圣人’,啧啧。”

“俺也听说了。”

郑信说着,却是知道,那钱唐……也是明州人。

郑信不知道钱唐的个性,因此难免觉得,是不是那老儿为了升官,故意捧着自家的前营海使,现在的少年平章大人。

两人说着话,饭菜上来,刚动几下筷子,北边就传来了骚动。

开始还不在意,见一些人已经向那边跑去,两人才站起身,拉住一个要过去看热闹的路人:“请问……这是怎了?”

“报捷……”被拉住的中年人急着去看热闹,本来有些不耐烦,见两人气度,虽然没穿官服,也大概分辩得出身份,才缓了缓语气,认真道:“甘肃报捷信骑到了,白海大捷,二位可是知晓?”

郑信与何七一起点头。

朝廷前几日就放出了风声,甘肃那边,征虏偏将军汤和在白海畔率军击败故元岐王所部,杀伤缴获无算,是为‘白海大捷’。

不过,也只是风声。

因为消息是信鸽先传回的,还没有正式的驿传文书。

这下……倒是来了。

大明才开国一年,但,因为种种原因,郑信与何七都已经适应了自己大明子民的身份,当下听说边疆报捷,连饭都顾不得吃,跟着人群一起涌了过去。

龙湾以北有浮桥。

北方来的报捷信骑正是从浮桥那边过江,在这边迎上了礼部提前等待的官吏。

面对越聚越多的百姓,礼部官员当众安排了一番,没有让信骑如同惯例那般疾驶入城,而是做出了一套游街的方案。

换了新装,插了大旗,还有人敲锣打鼓引路,宣扬着遥远西北的战事,热热闹闹地从金陵西北的凤仪门进城。

即使许多人已经提前听到消息,正式的报捷信骑到来,还是引发了围观。

报捷信骑从凤仪门入城,绕了一个大圈,几乎穿过了整个金陵,才终于来到金陵东南的皇城正门,进入皇宫。

本就还在上元的热闹当中,报捷信骑走了这么一趟,使得整个金陵城都沸腾起来,不用朝廷下令,百姓们自发地开始庆祝,甚至一些大户还临时请了戏班,再次搭台唱戏。

城内还传出一位经年老儒听到消息后当街泪流满面,见人就开始念叨:“五百年啊,五百年了,又回来了,终于又回来了。”

河西之地,自唐末割据以来,历经五代宋元,终于重回了汉家正统之下。

皇城内。

老朱亲自拆开了汤和的报捷文书,细细读完,也终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甘肃,算是定了。

这封文书,不仅介绍了白海之战的详情,还说起,此战之后,甘肃各部纷纷与大军接洽,商讨归附之事。

基本上,甘肃行省除了北边较为偏远的亦集乃路和兀剌海路,其他各路都能纳入大明麾下。

汤和还给出了一份名单,表示若是皇帝陛下同意,可以很快安排这些人进京朝见,同时,大军也已经开始进驻各路,不过,因为兵力不足,也就需要皇帝陛下亲自安排,派遣更多驻军到河西。

看过了报捷文书,老朱当即带着众臣来到东阁的会议室。

这么大的事情,朱塬当然不会错过。

大家依次落座,满面红光的老朱示意对面已经提前挂上的大幅甘肃行省地图。笑着道:“现在,事情定了,再说说吧。”

之前的讨论,只是根据简单的飞哥传书进行的安排,这一次的信息更加详细。

因此,也可以做出更加详细的对策。

老朱话音落下,常遇春首先道:“可以再加派驻军5万,主公,俺是说,原本陕西的那些归附士卒,可以打发一些去河西。平章之前说了,河西之地非常适合屯田,就让他们去屯田罢,免得留在陕西动心思。”

常遇春之前入蜀,就带了大批陕西降军过去。

不期待这些人立大功,只求不让他们留在陕西产生不安定因素。

夏国覆灭,大部分的陕西士卒也就通过蜀道重新返回。

没办法。

这年代的人,都不是太喜欢背井离乡。

常遇春倒是想着带这些人回金陵,再继续打乱安排到其他地方,但,强行这么做,很可能闹出乱子,只能放弃。至于留在蜀中,也担心他们同样成为扰乱地方的不安定因素。

这次,倒是个机会。

河西地广人稀,打发过去几万人,不会如富饶的蜀中那样产生太多矛盾,反而能够进一步稳定关中。

常遇春开口,朱塬身旁的左相李善长也跟着附和:“主公,不止那陕西,四川……也是可以征调一些人过去。”

两地都是刚刚平定,而且,因为战事都不是那么惨烈,没有山西那种被打到不敢动作的敬畏感,地方势力的底蕴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这就要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削弱。

常遇春和李善长之后,其他人也纷纷建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