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军魂,最后的救赎> 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大爆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大爆破(1 / 2)

“先生们,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将在明天创造历史,但我们肯定将改变地理。”

——休伯特·普卢默爵士(一战中英军第二集团军司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60高地战斗,是一场真正被载入史册的战斗。在当时惨烈的壕堑战中,英国人找到了一条别的手段来消灭敌人。

60高地是一战时期,德军在比利时境内弗兰德省东南方5公里处依靠修建铁路时堆积的泥土人工堆积成的小山,山体长度230米,高度60米,因此被称为60高地。由于此处可以俯瞰整个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德军在这里修建了及其坚固的工事,使用大量混凝土加固,几乎将整座小山要塞化。

面对如此坚固的防线,进攻这里的英军多次强攻却死伤惨重,毫无战果。因此,其指挥官休伯特·普卢默爵士另辟蹊径,下令挖掘一条隧道,直到60高地德军工事下方,然后引爆,将整个高地爆破。于是4500名英国和澳大利亚工兵以及工程师们在德军的眼皮底下挖了足足7个月,在德军工事下方挖通了长达5公里的22条隧道,建立了22个引爆室,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80米,高12米,并且先后安放了多达445吨的炸药(硝铵炸药)。

由于德军有所察觉并且开始挖掘壕堑企图阻挡,因此地道很深。德军曾经发现了一个埋藏炸药的地下室,以为已经解除危险,没想到还有剩下的21个未能发现,其中19个引爆,另外两个未能引爆。

1917年6月7日下午3点10分,一场长达19分钟的爆炸在60高地下方开始,驻守这里的2万德军和他们坚固的工事一起被炸上了天,整座山几乎被炸塌,一旁的小镇梅西也被掀翻,地貌永久性的被改变,英军得以轻松夺取了这片已经变成残骸的高地,损失轻微。这一事迹后来在2010年被澳大利亚拍成了电影《奇袭60高地》

不过,当美军顾问提起这场战役的时候,在座的中国军官们都是一头雾水。只有西点出身的萧云山明白了,迫不及待的向他们讲解了关于60高地的成功战例。

而相比60高地,日军在松山子高地的阵地距离中国军队更近,阵地更小,而且主要结构依然还是木质,并非当初德军在60高地大量使用的混凝土。再加上一战时期,TNT炸药还比较宝贵,只能用硝铵炸药代替。但是现在的TNT炸药已经大规模使用了,所以无论是施工难度,工作量,还是需要的炸药量,都远远小于当年的60高地。

工兵出身的刘栋臣早在7月就提出了这个建议,只是工兵在在作战部队中的话语权一向没有一线的作战部队大,而且他这个想法对于习惯正面进攻的中国将领们来说技术含量太高,他们理解不了。直到现在情急之中才想起来。

不过中国军队也不是英军。何绍周依然很为难,因为他们手上连作战物资都快要耗尽了,根本没有多少可以用于爆破的炸药。

这时,美国顾问直接出面表示炸药不成问题,他们可以紧急从美国本土调拨——于是在一个电话后,美国立即从本土装箱了3吨TNT炸药,作为这次任务的专用品,运往中国。

解决了炸药问题后,下一个问题,也就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个方案到底可行不可行?毕竟采用这种坑道作战,对于整个中国军队来说,还是第一次。

“集中第八军所有的6个工兵连,找一个小一点的鬼子暗堡,试验一下!”

何绍周最终还是有些谨慎的下了命令……

1944年8月10日日军诸方山阵地

这是一处位于日军侧后方的阵地,本来是防止中国军队侧翼偷袭的。然而自开战以来,中国军队坚持正面进攻的战术让这里坚固的工事闲置了下来

这天晚上,正在巡逻的日军上等兵早见走在阵地上的时候,突然听见了脚下似乎有什么响动。他急忙俯下身去,将耳朵贴近地面,感觉地下有挖掘的声音。

“中国人在挖地道!”

经过反复确认后,早见一下子反应过来,不过他端着枪,拿着手榴弹手舞足蹈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阻止中国人的挖掘——很显然,他的子弹和手榴弹不可能打得穿地面。而且仅仅凭声音根本判断不出对方的准确位置。

情急之下,他急忙向驻守在这里的分队长作了报告。同样不知所措的分队长立即下令开火,然而对面哪有中国军队的影子,想向下挖掘,又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只得下令所有人暂时撤离堡垒,在远处的交通壕待命,等待中国军队冲出来后再反杀回去。

当十几人的日军刚刚离开,一阵巨大的爆炸声就从地下传来,整个碉堡被猛烈的爆炸掀起,飞上天空,接着,土石和木头像雨点一样砸落下来,尘土顿时形成一片雾霾,夹杂着爆炸的味道。整个地面已经完全陷了下去,堡垒的所有支撑体全部陷入地下,整个堡垒瞬间变成了一片倒塌的残骸。

日军驻守的分队惊呆了,看着堡垒被炸毁后的惨状,已经开始脑补自己变成零件状态,和那些建材一起埋在废墟中的场景了——如果直接被炸死还好,被活埋在废墟中的话就惨了!

不过此刻他们还不知道,就在远处的山林中,另外一批人已经快要高兴的跳起来了。

以何绍周为首的第八军军官们一直等在那里紧张的观看爆破结果。当爆破成功,看着那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堡垒所有的军官恨不得当场拥抱——他们总算是找到了击败日军的方法。

1944年8月11日松山子高地

凶猛的炮火再一次向这里砸来,宛如之前的惯例一般,中国官兵们沿着交通壕向着这座整个松山的制高点和日军最前线的核心阵地发动了进攻。

正如他们每次进攻一样,日军高地上的枪炮齐发,凶猛的火力将中国军队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打退,无数阵亡的官兵尸体倒在子高地面前——他们距离最后占领此处,仅剩下10天不到的时间。

82师,103师甚至此刻李弥的荣一师也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佯攻”中——以巨大的牺牲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以防他们发现地下的作业。这场战斗最后,担任主攻任务的工兵部队在地下无一死伤,而担任佯攻的部队却死伤惨重。

而在他们身下,一只挖掘队伍正在悄悄的利用日军炸毁的地下通道向着子高地地下的方向疯狂掘进,第八军6个工兵连外加预备队所有的官兵都在工兵专家刘栋臣少校的指挥下,不顾一切的向前方掘进。

地面上的战斗虽然惨烈,但是生死基本上就是那一下子,而在地道里却是一个长期的忍受过程。这条临时修建的地道闷热,缺氧,所有的照明仅靠手电,对施工人员来说是十分艰难的。而上面的命令也是死命令——人员轮班倒,三小时为一班,人歇工作不许停。

美军调来了发电机和照明设备,甚至大型鼓风机,让情况稍有好转。然而在这条狭窄的人都不能直立行走的通道内,不过是稍微缓解。不少工兵在地道内因为缺氧和体力透支而导致呕吐甚至昏厥。但是当被抬出地道后稍一清醒就要重返工作岗位。不少士兵因为挖掘的过于用力导致工具损坏,竟然来不及领取新工具,直接摘下钢盔当工具继续挖。

还好松山地区,大部分土地都属于松土,对于挖掘工作来说比较有利,部队挖掘的速度很快。偶遇一些无法挖掘的岩石体,也可以从一旁绕过去。整体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多少。

1944年8月15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