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火鸟小说网>历史军事>军魂,最后的救赎> 第一百零二章 渡江(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二章 渡江(上)(1 / 2)

“蒋介石是一个派别首脑,而不是一个政党首脑。”

《哨兵报》(美国在华刊物)1928年4月文章——作者:史迪威

1944年3月10日中国重庆蒋介石官邸

史迪威将军坐在座位上,一脸兴高采烈的向蒋介石介绍着驻印军现在在缅北反攻的情况,不时还拿出一些现场拍摄的照片交给蒋介石用以辅助说明。

“您手下的中国士兵很英勇,各级指挥官的指挥也很优秀,他们正在一步步的将日军最精锐的18师团逼上绝路。我想这不仅仅是兰姆伽的训练装备,也和您的教诲分不开!”

史迪威违心的向蒋介石恭维道——虽然这和他的性格不符,但是现在的情况,他也是没有办法了。

简单地说,他是来“调停”和蒋介石的紧张关系的。

早在一月初,当驻印军发动全面反击,在拉加苏地区和日军死战的时候,罗斯福就致电蒋介石,让他动用在怒江一线的11个美械师进攻缅北地区的日军56师团,以形成两路夹击的形势。尽早打通中印公路,疏通对华援助的通路。

毕竟空运量虽然提高了,但是空运不但成本巨大,损失也很大,美国人可以不在乎飞机,但是不能不考虑那些宝贵的飞行员——现在的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上,只要有阳光照射,飞行员们甚至可以通过那些坠毁飞机残骸的反光来确定航向。

而且类似重炮,坦克之类的重装备现阶段还不能用空运来解决问题,想要加强中国军队的重装备水平,就必须打通中印公路。

然而那时的蒋介石依然不为所动,只是表示——英军没有按照原计划出击,中国军队绝对不会出动。

甚至他还进一步提出要求——如果美国不立即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给他,他就从3月起立即停止供应所有美国在华人员的食宿供应。

这是敲诈勒索,还是养了一个大爷吗?

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彻底激怒了罗斯福,他不明白这种对中国抗战事业最有利的事情为什么蒋介石如此推三阻四。不过国务卿赫尔却表示不应该在这种时候和中国闹僵,于是出面缓和,没有再提出兵的事情,这才把事情拖了下来。

早在1月的时候,由于英帕尔战役和若开战役都没开始,日军动向不明,史迪威也没有敢对蒋介石过多的要求——他也知道万一把日军的主攻方向变成中国这边,蒋介石的11个师是无力和日军在缅甸的部队对抗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日军发动英帕尔战役后,主力全部集中在南部,而在北线只有一个18师团在抵抗驻印军。怒江一线更是只有56师团一支部队。形势已经异常明了了。

史迪威的声调中带着一丝的骄傲和自豪——驻印军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才能取得现在的战果,而且长驱直入,大有一举击垮日军18师团的势头。言外之意也表示蒋介石拿了30个美械师的装备,多少也该表现一下。

介绍完情况,他才说出了他的目的——时机已到,希望蒋介石按照计划,让已经在怒江边枕戈待旦的Y部队11个美械师发动进攻,击败怒江一带的日军56师团,最终完成和驻印军X部队会师,打通中印公路的计划。

不过蒋介石的表情却异常冷淡,他反问道:

“为什么英军不能按照计划在缅甸南部登陆?”

史迪威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英帕尔会战已经达到举世瞩目的状态,而且现在的英军已经投入了所有能够投入的兵力在这一地区,蒋介石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他压住火,努力向蒋介石解释——由于英帕尔会战,所有英军都已经投入到当地战局中了。也正因为如此,日军主力也被牢牢的吸引到英帕尔地区。再加上18师团和驻印军的战斗过于激烈,将日军所有的预备队都集中在了孟关地区,甚至包括一部分56师团的部队。所以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一旦渡过怒江,击败56师团,便可以两路夹攻18师团,早日结束缅北的战斗,也能够打通中印公路,将更多的物资送往中国。

然而对此,蒋介石依然不为所动,他坚持只有英军按照计划在仰光登陆,他才会同意怒江一线的部队发动反击,说完便起身离去,把史迪威晾在了那里——反正不反击缅北,美国人也要通过驼峰航线艰难的把物资运往中国。

史迪威对这位中国的“领袖”是无可奈何,只好起身准备将这一事态通报给罗斯福。不料刚走到门口,军政部长何应钦就赶了过来,一脸得意的表示蒋介石为了这次不让他空手而归,已经下令新组建的新14师和50师在4月空运到兰姆伽,接受装备和整训。

不过这对史迪威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毕竟现在国内派去的官兵虽然文化素质较高,但是大部分都是新入伍的学生兵,缺乏基本的军事素质。一般起码要经过半年以上的训练才能上战场,对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孟关战役毫无帮助。

与此同时中国云南怒江防线

时间定格在1944年初,纵观此刻的中国军队,除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如既往的坚持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停息的对日军骚扰和进攻外,也就只有驻印军一支部队还在顽强的向日军发动进攻。随着正面战场常德会战的结束,其他部队都陷入了和日军“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尤其是怒江边的11个美械师,他们在这里驻扎已经快半年了,却手握美械装备,唱起了太平无事。

第11集团军直属先遣团团长杨继武上校再次巡视了一遍自己部队的仓库——这里堆满了无数的渡江器材,主要是美国人空运过来的冲锋舟和一些当地人制作的竹筏,不过上面已经落满了灰。

不只是器材,那些美国人很专业的对怒江的水文信息进行了偷偷的测绘,并且针对对岸的空中侦察,制定出了最合适的渡江位置和时间,并且组织部队模拟演练,所有的支援炮火也已经就位。现在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有信心在1小时内将自己全团渡过怒江。

只可惜现在,他什么都做不了。

虽然是从兰姆伽被赶回来的,但是杨继武在军中关系很多,有的是人为他说好话,各种传言流传到长官耳朵里时候就变成了:“怒打向美国人无耻谄媚,有辱中国军人形象的军官。”于是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提升了上校,指挥先遣团作为将来第一批渡江的部队。

杨继武一脸的踌躇满志,他走到江边的防线上巡视,看着一脸懈怠的官兵们装模作样的站在那里,骨子里却透露着安逸。

记得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还能看到那些跃跃欲试,战意浓厚的官兵们,其中不少甚至是第一次远征逃回来的,一个个的都声泪俱下的要打过江去,到对面去祭奠死难的兄弟们。光是请愿书和血书各级指挥部门就收到一堆。

不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逐渐消退,官兵们现在是真的“以阵地为家”——宅在家里不想出去了。再加上这些美械师同样配备了美国联络官,不只是联络,也对部队的情况和士兵的身体状况作出汇报。因此,这里的官兵们虽然还是一天两餐,但是餐餐都能吃饱,还有美国运来的罐头饼干面粉之类的,医疗服务也比其他部队更好。虽然不能和驻印军相比,但也足够让这些士兵们吃饱喝足,身体状态也比其他部队官兵们强不少。太平日子过多了,这也让他们开始有些“乐不思蜀”了

在江边观察哨,借着黄昏时最后一缕阳光,杨继武又仔细观察了对面的阵地。

日军还在大兴土木,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根据情报,他们将对岸的中国人全部抓光,再加上那些第一次远征的战俘来修建工事,无数中国劳工被活活累死,而一旦失去劳动力的中国人就会被残忍杀害。

不过就工事量来说这似乎还不够——他们似乎打算在怒江边上建起一条“马奇诺防线”,可以想象当中国军队渡过怒江的时候将面临一场怎样的血战。

想到这里,上校不禁叹了口气。他和其他一些军官们早就不止一次的向上级提出——兵贵神速,趁着日军的工事没有建完,立即出击,哪怕只是有限出击,破坏其工事修建进度,解救当地老百姓后再撤回来,也能给日军很大的打击。但是都被上级直接否决了。

没有委座的命令,谁敢进攻?但是谁知道等委座的命令下来了,日本人是不是已经准备就绪了?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问。不过如果去问那些普通的士兵们,他们可能会羞愧的表示干脆不要打过去了,就这么“互不干扰”多好?

不过杨继武可不这么想,他知道就在此刻,自己的弟弟杨成峰已经跟随驻印军开始了对缅北地区的反攻。这只军队现在是不折不扣的孤军了。

“老杨!”

同样从兰姆伽回来的司令部参谋张成武上校走了过来,杨继武急忙迎上去,问道

“怎么样?”

“放心吧,印度方面最新送来的阵亡和负伤名单很全,没有你弟弟的名字!”

杨继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并不放松。

“他们还在继续作战?”

“没错!伤亡名单每天都有更新。”张成武点了点头,然后安慰道:“不过你弟弟命大,第一次远征都没出事儿,现在他们是兵精马壮,肯定没事儿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